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 必修1 教案)

2024-01-16 21:06: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 必修1 教案)》,欢迎阅读!
奥斯维辛,人教,必修,教案,高一










授课人



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精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一、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 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 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答略) 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


窒息、悲愤、沉痛。

三、 写作背景介绍: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 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有些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2、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向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有所了解了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给我们谈谈。(生答略)

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精彩语段赏读

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已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生朗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他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老师觉得第910两段给我的震撼很大,作者在这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去感染了读者,我们虽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残忍,这些文字使我们也跟着窒息、震颤。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也来点评一下老师读的如何?(生点评略) 六、 谈收获 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生谈略)

七、 结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1dd595a10661ed9ac51f3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