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论文-媒体自杀报道的分析与思考》,欢迎阅读!
媒体自杀报道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而言,还有什么比“自杀”更让人扼腕?!对于社会而言,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对公共情绪和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据估计每例自杀死亡都可能影响到6个人。影响自杀及其预防的因素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被研究透,但是有证据显示媒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5月14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上,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肖水源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称,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群自杀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趋势,堪称世界心理干预和自杀预防研究界的一个奇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时常在思考:自杀报道中,媒体的责任有哪些?作为媒体,我们应该怎样报道?
研究方法
笔者在对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社会学理论中的内容分析法。 笔者选定了以下四家报纸作为分析对象:人民日报:党报典型代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平面媒体的代表;中国青年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年群体代言人;北京晚报:老牌现代都市报的典型。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的调查统计,笔者分别利用“人民网报刊杂志检索”系统、“中青在线站内高级检索”系统、“京报检索”系统来统计数据,对于南方周末,笔者直接通过南方周末的纸质版查找。
时间范围:以去年(2010年)4月份和9月份的报纸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选择4和9月是为了避开特殊事件和节假日对样本的干扰。
分析对象:上述报纸在选定的时间内,涉及到自杀的国内新闻报道,包括各类新闻文本。不仅仅主题是自杀的新闻报道在选择当中,如果报道中涉及到自杀事件,即使不是以自杀为报道主题的,我也将其笼络在搜集范围之内。
我们时常将媒体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分析媒体的自杀报道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将传媒与自杀之间复杂的关联性理清楚。大众传媒与自杀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性。最早关于媒体影响自杀行为的证据出现在18世纪晚期,来自一种娱乐媒体。1774年,歌德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的男主角因为爱上了一个无法得到的女人而开枪自杀。小说出版之后,在欧洲各地发生大量自杀,其中有很多死者在自杀时穿着和维特相似的服装,采取了相同的自杀方法,并且在自杀现场都有一本此书。此后,1970年代菲利普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让新闻媒体对自杀的报道或娱乐媒体对自杀的描述而引起模仿性自杀这一说法,从奇闻轶事升级为学术话题。这项研究回顾对比了美国媒体在头版报道了自杀案例的月份里的自杀数量,和没有在头版报道此类案例的月份里的自杀数量。在研究所回顾的20年间,有33个月里有媒体在头版刊发自杀新闻,其中26个月里自杀数量有明显增长。自从菲利普的研究问世之后,已有超过50篇关于模仿性自杀的研究在学术界发表。这些研究都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媒体
1
的自杀报道可以引起模仿性自杀。因此我们对媒体自杀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是很
1
世卫组织:媒体该怎样报道自杀
有必要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可以时刻让媒体人保持着警惕性和危机干预意识,了解现在媒介的自杀报道现状,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进而更好的改进对自杀事件的报道。
人民日报 南方周末 中国青年报 北京晚报 共计 4月份 2 2 2 3 9 9月份 0 1 0 3 4 共计 2 3 2 6 13
报道内容分析
(一)这次调查中,除了南方周末是周版报纸,其余的都是每日出一期,在四家媒体、两个月浩瀚的新闻报道中,自杀事件却仅仅有13篇之少,可以看到媒体对自杀事件报道的淡化。这是一种媒体自我意识的加强和进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集聚在一起时,某种特定的感情、情绪、行为就会像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染,有点像情绪上的“流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在肉体上(空间)是相互分离的,但是在心理上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群集(crowd)。社会心理学中的“无接触传染”可以借助报纸等可以进行大量传播的印刷品在人群中扩张和传递。因此,媒体减少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可以减少受众对自杀群体、自杀方法的“无传染接触”,从而间接地减少社会自杀率。
(二)在所收集到的报道中,笔者观察到具有反思性的报道共有6篇(“唐福珍自焚是法盲的悲剧”、 农妇服毒自杀 政府推动修法、班级“公投”不能决定学生去留、法官自杀触痛业界、抑郁症疑似官场流行病?、新闻不宜留下过多想像空间)占46.2%。这些自杀反思和危机预防报道的新闻稿件比例的较高,是一种对自杀事件报道的弥补。对于是否报道自杀事件,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媒体需要进行自杀报道,不进行自杀报道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也违背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目标。最为一个媒体人,我想如果一个生命的消亡都不足以成为新闻,那还有更重要的新闻吗?虽然媒体的自杀报道可能引起一些心理脆弱或有精神危机人地模仿性自杀,但是,我们要知道,各种通讯传播技术阻挡不了消息的消散,“鸵鸟策略”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报道自杀事件的同时,对自杀本身的反思和危机干预机制的强调是十分重要的。从笔者的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很大的努力。
媒体失当分析
(一)自杀人群的分布状况。如果按照社会阶层来划分,可以把自杀人群的身份划为:弱势群体、主流人群、精英人群。调查显示:在13篇报道中,关于弱势人群(民工、精神病患者、失业人群、儿童等人)自杀的报道有6篇,占46.2%;关于主流人群(普通人)自杀的报道有3篇,占23.1%;精英人群(名人、富豪、高级知识分子、政界名流等)自杀的报道有4篇,占30.7%。这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委员李振涛教授的说法,自杀的危险人群集中在“U”字型的两端。出了抽样误差因素外,这也提醒媒体人,过多的将名人或社会上层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群体搬上媒体,有可能加强模仿性自杀的强度。此外,也提醒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关注弱势群体和精英人群自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被媒体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1256c01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