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边塞诗歌四首

2022-10-30 12:1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36边塞诗歌四首》,欢迎阅读!
四首,边塞,诗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第36课时

边塞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诵读与积累。

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凉州词 第一课时



1.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张林一中 甘朝勤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第36课时

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歌词曰: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无可奈何。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3.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活动设计

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反思



张林一中 甘朝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4236730b1c59eef8c7b48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