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角度浅谈》,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作文写作角度浅谈
作者:杜爱宁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11期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选择什么样的用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
写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着眼点。明人董其昌在其《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个“点”须“四面取之”。即须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这同今天所说选角度意念是相吻合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两句诗形象贴切地说明了由于作者选取角度不同,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境界亦随之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苏东坡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庐山的。我们只有像他那样站在不同的立足点来感受生活,才可能对生活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表现角度。对同一“景象”,换一角度去观看,就会有新的感受。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角度不新,就不能吸引读者。所以高考作文要注意变向思维,选择最佳最新角度,提炼出新颖的见解。角度的选择是作者的智慧、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反映。角度好能给人以新鲜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怎样选择新的角度呢?
1.可以接通历史。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心灵的选择》,一个同学写了《一个“死囚”的无悔抉择》。 如今的中学生,知道张志新的恐怕不是很多。面对“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这位考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张志新,这样的选材,本身就已经不同凡响。当然,文章的优劣,不仅在于“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写”。要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把张志新的故事叙述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这位考生在谋篇布局上又显出了独到的匠心。作者把场景布置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在清纯而又凝重的抒情氛围中展开对张志新事迹的追忆,绵长的思绪和纯白的荷花融合在一起,烘托出张志新烈士高洁的形象。结尾吟出韩瀚曾经广为传诵的小诗,把全文的感情推向高潮。这样的构思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
2.可以接通生活。2006年上海高考题目是《必须跨过这道坎》,作者叙述了放假期间, 跟着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的经历。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记叙文。文章立意显然是偏远的农村必须跨过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这道坎。但作者并没有做口号似地阐述,而是将其化为了一连串具体可感的形象:高垒的门坎儿、昏暗的厅、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的孩子,还有夹着浓重的乡音的小脚阿婆。结尾尤其出色,落日的余辉洒在倚门而立阿婆的身上和有着高高坎的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却照不亮阿婆逝去的年华和坎内那昏暗的厅。明指那个农村尚未跨过落后的坎,暗指他们必须跨过这道坎以后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一位考生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结尾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写出了作者美好的希望。
3.巧化诗歌意境。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关于“帮助” 》。一个考生写作的作文是《落红》,题目取《落红》,显然是撷取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落红即落花。正如其结尾引用的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取其花落归根,化为春泥去孕育、呵护、滋润未来的花,隐含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之意,意蕴绵长悠远。这篇文章描写了花儿飘零的过程,凄美,感人,特别是花儿的心理,让读者感受到花儿的崇高。全文具有较浓的文学意味——这或许正是这位考生所追求的吧。
4.接通课本。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想握着你的手》。握谁的手呢?父母?老师?似乎都显得平淡,一位考生写到鲁迅。这是很好的。在初中学到一篇文章《一面》,描写了鲁迅的手。作者在考场上想到鲁迅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鲁迅是文化名人,巧借鲁迅,使文章有了深度。鲁迅的手象征着一种精神。他的手是民族的手,难怪作者在结尾处写到: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掊土……
5.接通文学名著。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话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一位考生写了《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作者假想了如果一步西天的种种情形,结尾得出结论: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高考阅卷老师这样评析到:一篇好文章,应该追求“三独”——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这三点,《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都做到了。首先,面对“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该考生想到了“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的时弊,又想到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作为自由发挥的由头,这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取经之路为什么少不得妖魔?作者的认识有三点——“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这无疑是他的“独家发现”。至于“独特表达”,就更鲜明了。文章既有浓郁的杂文味,又是相当规范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很有见解,很有力度。
综上所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0eb653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