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人生

2024-04-06 01:36: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悲剧人生》,欢迎阅读!
悲剧,人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悲剧人生

作者:李仁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

要:《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中国和俄罗斯作家鲁迅和契诃夫的著名作品。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反映主题等都不尽相同,但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却有相似的悲剧人生。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剧是由于他们无法从各自的精神枷锁中挣脱出来,这时这些套子和枷锁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而这些精神枷锁又是各自所处的社会礼教和社会制度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因此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剧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悲剧;封建;礼教;制度;比较

作者简介:李仁哲(1984-),男,吉林省珲春市,学士,职员,助教,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01

.《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是中国和俄罗斯作家鲁迅和契诃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的著名作品。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反映主题等都不尽相同,但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却有相似的悲剧人生。本文运用平研究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的悲剧意识的异同。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剧是由于他们无法从各自的精神枷锁中挣脱出来,这时这些套子和枷锁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而这些精神枷锁又是各自所处的社会教和社会制度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因此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剧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一个世界文学史中著名的典型人物形象-别里科夫。如果说别里科夫的一生是受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限制的悲剧人生,那么《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一生就是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束缚的悲剧人生。虽然两部作品中的背景不同,祥林嫂是处在封建礼教盛行、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背景中;别里科夫则处在沙皇专制统治行将灭亡的形势下,但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却有相似的悲剧人生。

悲剧就是以表现悲剧主人公与不可能实现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被毁灭。《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一个是一直苦苦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弱者,另一个是看似能够决定别人命运的强势话语权者,他们的地位身份、生活经历迥然不同,但却同样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而且结局都是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亡。 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悲剧是由于他们无法从各自己的精神枷锁中挣脱出来。封建社会枷锁就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枷锁。例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祥林嫂从小就被这样的枷锁锁住了全身,而且这样的枷锁还在她心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用一层一层的套子隐藏自己,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套子枷锁虽然在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无论是套子还是枷锁,无疑都是棺材的象征,它们与其说是物质意义上的,不如说是文化制度和思维方式上的。让他们无法从各自的社会的局限性中挣脱出来,只能悲哀而热闹的过完自己悲剧人生

.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是在人类感受到本我的矛盾挣扎中产生的,是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对人类生活发展的悲剧性或人类文明发展的悲剧性的意识的产物。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前行,更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兴社会力量取代旧的或过代的社会力量的过程就是产生悲剧性的过程。旧势力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新兴力量随着时间发展也将过时,因此无论新兴力量的暂时失败或旧势力的灭亡都是悲剧性的,都将产生悲剧意识。 《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他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但却同样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而且结局都是死亡。人类自从诞生,便面临着死亡问题。死亡激起了我们对存在、对人的思索。死亡正是以极端的感性方式刺激了我们的肉体和灵魂。 从中国文学独特的黍离之悲到西方文学致力推崇的以悲为美,会发现文学最擅长抒发人的悲剧性情绪,营造悲剧性的感伤意蕴。祥林嫂和别里科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之中,但是生活的偶然事件,成全了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性、必然性。祥林嫂是因为思想的愚昧、麻木,尽管有些疑惑,但毕竟还是糊涂地老了得可怜、可悲、可气。别里科夫的根源则在其腐朽、反动的本质,死心塌地为沙皇效命,甘愿为其殉葬,是死有余辜。死亡,不仅仅是指肉体的死亡,而且还指精神上的死亡。然而内在的死亡比外在的死亡更加恐怖。祥林嫂是被封社会夫权、族权、神权、政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而别里科夫作为人,其实死得更早些。当祥林嫂还能挣扎着问出灵魂有无的问题时,别里科夫早就成了一个僵死的符号,一个制度的标签。他们死了,结束了他们悲剧的一生,而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启示:不要受消极影响的约束,为了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鲁迅. 彷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1页、第22页、第19. [2]任光宣 张健华 余一中.俄罗斯文学. 北大出版社.2004 191页、第198. [3]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悼.鲁迅全集:第一卷.198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

[5]郭沫若.契诃夫在东方.新华日报.1944715 第四版 [6]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9. [7]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江苏社会科学.

[8]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45.

[9]鲁迅小说全编.19994月第7次印刷.浙江文艺出版社. 17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06cc88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