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诠释普世价值 传承历久弥新》,欢迎阅读!
诠释普世价值 传承历久弥新------游风采楼有感
作者:余文天 发表于网易博客:yuwin928@163.com 2009-09-30 17:58:10| 分类: 游游往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我家的族谱中,对风采楼的介绍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平时茶余饭后,祖叔们讲得最多的也是风采楼,可以说我对风采楼已耳熟能详了,但颇为遗憾的是一直未有机会实地一览风采楼的风采。去年到韶关公差,间隙中匆匆坐了出租车去风采楼照了几张相片,算是第一次浮光掠影般目睹了风采楼的雄姿。由于行色匆匆,我对这座已成为韶关市标志性建筑物可能隐含的深层意义并未引起思索。
风采楼坐落于韶关市区风采路,处于风采广场的核心位置,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籍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风采”两字取自当时的刑部尚书蔡襄赞余靖公的诗句“昔时流落丹心在,更加风采动朝端”。风采楼占地100多平方米,楼高22米,正方楼布局,楼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作为与北京天安门、故宫同时代的建筑物,具有相同的建筑风格,虽然没有天安门和故宫的大气磅礴,却也多少显示出明朝建筑的大气。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建筑精巧,古色古香,气势轩昂。
今年九月中旬的周末,我有幸与朋友一行再次游览了风采楼。伫立在风采楼下,仰望着明代著名理学家和书法家陈献章用茅龙笔书写的“风采楼”三个苍劲和柔韧的大字,我的思绪不禁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明代弘治十年,让我好奇地探寻当年韶州知府钱镛为什么会想起建筑风采楼来纪念此时已经过世433年的北宋名臣余靖尚书?历
经近五百年后,余靖公的精神还能在明代弘治年间引起共鸣,难道这与当年的主流价值观念真有些互相吻合的地方?
余靖公诞生于公元一○○○年,自小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跟随名师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其文章早就闻名乡里,二十四岁考取进士,自此开始迈入仕途。曾经有历史学家总结其一生为“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寇”。按现今的说法,余靖公是历史学家、诗人、外交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治学上,主持校勘了三史即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和班固的《汉书》等三部史籍。作为在当时政坛上浮沉几度的诗人,始终秉承“有美必赞,有愤必发”的宗旨,撰写了大量的诗文,后人汇集为《武溪集》,在同时代的文人中有较高的声望。外交上,三度出使契丹,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保证了边境的稳定。军事上,受命平叛广西侬智高起事反宋时,治军有方,军容整肃,大胆采取了“上兵伐谋”、“不战而胜”、“离间计”和“剿抚兼施”等军事策略,大破侬智高,活擒了侬智高的母、子、弟,从而平息了广西侬智高叛乱,确保了北宋疆土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政治上,以敢言、善治和清政廉洁著称,为当时的“四大谏臣”之一,对“庆历新政”贡献良多。出知六州,经制南事,为帅十年,不载一物,是当时闻名朝政的清官。余靖公仙逝近一千年来,虽然其后代子孙已繁衍兴盛,定居内地许多省市及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但深为遗憾的是后代子孙至今无人能超越余靖先祖公,让我等后代子孙甚为惭愧,始终视余靖先祖公为高山仰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036ee24a5e9856a5612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