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

2022-12-14 08:2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一)》,欢迎阅读!
三家,略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这部著作对后世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明确标举和之纪的《乐记》等音乐论着的问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乐记》(关于《乐记》的作者,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乐记》提出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教育作用、音乐社会功能等,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乐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其有关于的论述,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与政治宗教、习俗关系密切的传统,充分注意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复自东周以来已经崩析瓦解的礼乐制度,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出成,施的过程就是施的过程,的等级体现着的等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地遵循西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是孔子实施礼乐的等级标准,并在极力地维护这一标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反映出了孔子施的等级观念。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入所以揖让《荀子·乐论》的统治手段,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让人们温良礼让。其在政治作用方面的观点与孔子一脉相承。从以上古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也十分重视政治作用,视音乐为国家安定,政权稳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树立起了接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乐观。

在强调政治作用的同时,儒家学派也十分重视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的教化作用。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位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从道


德上感化人,可以达到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效果,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孝经·广要道》并把音乐作为培养人才的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音乐学习的最终完结,视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性的恶习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变善,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音乐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同的音乐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因此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以上文献说明,先秦儒家重视的教化作用,把和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服从于明确的功利目的,为政治服务。

音乐美学方面,孔子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美善合一、以善为主的观点,几乎成为先秦儒家的不易之论”①他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而善的观念是真正美的先决条件,离开善,徒有美的形式而无美的内容,那就不是真正的美。所以十分重视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平衡,强调二者要高度和谐统一,认为最好的,在艺术形式上应当是尽美的,在思想内容上应当是尽善的,这就是他关于尽善尽美论。《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一不完全相同的评价,就具体地表现出了他的这种美、善观念。在这里,孔子认为,《大武》的内容表现和讴歌了武王伐纣的武力征杀行为,未能足够表现出应有的仁爱精神,所以它是一部虽然尽美但却未尽的乐舞作品。孔子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还表现在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佾》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论·阳货》,认为音乐表现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其后,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中和作为一个范畴提了出来”②,视中和为雅正之乐的根本特性,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荀子·劝学》。同时认为雅正之乐的社会功用也在中和,说: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荀子·乐论》在对于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的问题上,提出: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荀子·乐论》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荀子·王制》,这些观点与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放郑声的思想是一致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钟鼓之乐就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充分表现了此时期音乐审美的主要特征,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中和为审美准则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音乐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传统音乐在多声合音的编乐器之后走上了单音音乐为主、注重旋律发展的道路;音乐风格看,总体而言,中国传统音乐以旋律见长,平静和谐。这些都与儒家追求中和”“美善统一音乐美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成熟于荀子,经过不断阐述、发挥和充实,逐渐系统化、体系化,最终成为一种正统的、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思想,在其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音乐活中,一直产生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其从维护礼乐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强调音乐的政教作用和功利目的,音乐以很高的地位,音乐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儒家音乐思想忽视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内部规律,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将其视为政治的工具、教化的手段,使音乐不能按本身的规律去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0077af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3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