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类的知识体系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欢迎阅读!
人类的知识体系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心得体会
所谓知识体系,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其最初定义为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即科学.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概念由本来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演变为反映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本质联系的知识体系.
人类的知识体系从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新闻学还是传播学,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但要依赖全部科学生态系统的平衡互动与整体联系,而且要依赖诸种科学生态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否则科学生态系统就会失衡、退化,甚至瓦解.科学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其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与循环,才能维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在现今科技腾达的社会里,人们对于科技的要求越来越大,似乎科技就是主宰一切所必须的钥匙,但是难道拥有这把万能的钥匙就能通向科学的最高领域吗?显然当你打开门的一瞬间你豁然开朗,却发现在门的另一面并不是你真正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往往正在忽视着另一种无形的科学,它们正是人文科学.未来的21世纪是科学和技术互相融合、交叉、综合发展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科学的深入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结构的改变,必然迫使我们从新认识人类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从学科区分角度对知识性质的划分,而不是对知识科学性和科学化程度的分类.以自然科学的特点作为衡量学科科学性的惟一标准,必然会认为社会科学最多是半科学,而人文科学是非科学.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标准.人类的全部实践和认识活动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在对自然的认识中,人类可以达到必然性和因果性认识,而面对自己创造的世界,人类始终只能处于一种非科学的盲目状态.人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个自由意志的领域.如果这样,人和人类社会就难以存在和发展,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依据.
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什么关系呢?
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
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更是重中之重,它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是思维的因子,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系统的质,不同于要素的简单相加。可见,知识结构的功能并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组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优化、建构时,应当以系统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原则来确定知识结构各部分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发挥系统功能效应。不仅要重视自己的专业学科,而且要特别强调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的隔阂,建立一种多方式、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整合成一个立体型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结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知识单元的优化、组合、相互协调、知识功能单位容量越大,思维的跨度越大,跳跃性就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知识结构中,层次性反映了知识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纵向联系的客观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从低到高,从核心到外围的几个不同层次。任何一个层次的知识都不能忽视。如果只有核心知识层次,而外围知识浅薄,那么知识就狭窄;外围知识大庞杂,核心知识不突出,那么知识就显得贫乏。一般来说: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大致可分为基础知识层次和专业知识层次。基础知识层次可细分为工具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专业知识层次,又可分为核心知识和辅助知识。核心知识决定着知识结构的性质与功能;辅助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外层,积极配合知识核心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所以,每一个层次的知识,都要优化建构、充实。
任何系统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只有对外开放,经常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保持有序和稳定。知识结构不应是凝固、僵化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系统。在当今这个信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结构这个系统如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修正知识、更新知识、不能重新有机优化组合协调,知识结构将会老化、僵化,甚至解体,就谈不上创新活力了。
此外,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内涵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动态中不断地优化和建构,创造一个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3360997cd184254b3535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