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书评

2022-07-27 08:09: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智慧》书评》,欢迎阅读!
中国,书评,智慧
《中国智慧》书评

易中天关于中国古代学说的讲解风趣生动。经常使用设问形式推进,从表面一步步深入剖析学说内涵;用白话替代文言也使人易于理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中庸”“禅宗”等一些概念的理解是凭借主观臆测的,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读毕后深感自己之前的无知。 (一)中庸的原则:“中”是“适度”“庸”是“实用”。应当把“中”和“庸”分开来论述。“可以速而速,久而久,处而处,仕而仕”这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便是“中”的态度,“凡事该怎么着就在怎么着”“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是有益于生存的处世之道。与之相对的是走极端: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他走上了道德极端,因而难以与时势周旋;海瑞清廉过了头,表面上受到褒奖与尊敬,实则谁都不愿与他共事。另一个例子是:早年以圣贤自诩的曾国藩,暮年在家信中警示儿子千万不要公开地当清官。想必他已经明辨极端之弊与中庸之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质参半,才能不至于显得矫饰,同时又使性格免于粗鲁。这是孔子的见解,他认为人在性格上也应符合“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孔子将“中”运用到塑造学生的性格上。 其实我之前并不理解庸的含义,含糊地把它理解为与卓越相对的“平庸”。实际上孔子强调的是“实用”,易中天解释为“不唱高调”。秉承庸的原则,应当注重方案的“可行性”。孔子主张“常人之道”,并非他 “不能高言”,而是“非人能共行”,所以“不言之矣”。顺着人性而为,像是都江堰的分水堤裁割引导水流,这样才能驯服江水;倘逆人性而为,主张必是空谈,就好像拦河堤坝因承受水流的冲击而垮塌。另外,有人为了把自己与“庸常”的人区分开来,于是就设立道德高标来要求别人、谴责别人。在作者看来,这种“责人严”的行为没有遵循“庸”的原则。因为这种标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过高的要求会催生“伪君子”“乡愿”之类的人。

(二)禅宗的境界:通过阅读此书可知,禅宗是外来佛学与中国儒学融合的产物。原先看来毫不相干,甚至有些方面还是对立的儒、释二道竟然有着这么深的联系。禅宗一派将佛法简易化、人间化,以适应中国的现状(当时的状况)。禅宗是中庸化的佛法吗?我认为是这样的。“人间化”即宣扬“净土无理”“佛也是人”,恰是避免走“偏执于维护佛的神秘感”这条路,不偏执,就是“中”“简易化”解决了操作的问题,使得人人能够参禅,即做到了“庸”值得一提的是:中庸并不是和稀泥。换句话来讲,秉持“中庸之道”的人并不怕走到别人的对立面。佛学选择妥协让步,的确遵循着中庸的原则,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妥协。让步的同时严守底线,佛教的底线是普渡众生的责任。形式上变化而内涵不变,这才是恪守中庸之道的表现。禅宗强调“破三执”,然而世人偏爱求佛致福,可谓南辕北辙。佛已人间化,然而人们仍旧把佛与仙等同。佛教底线的丧失并非归罪于他与儒学的融合,而是由于本土文化太过于强调“实用”。另外说一点,作者提到:“执着的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而佛则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在生活中,我经常失眠。失眠时通常是辗转反侧,心急如焚。因为我把睡觉看作是养神的过程,如果睡眠不足,第二天就无法集中精力。也就是说我人在睡觉,心却牵挂着醒来后的的工作,这便是执着,也许就是我失眠的原因。“破执的方法是觉悟,而觉悟的关键在于找回自我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禅宗强调找回自我,但同时却否定执着于自我提倡破除自我?我认为有“自我”的存在,就必然有“非我”的存在,“执着自我”实际上是执着于区分“我”与“非我”而“找回自我”则是摆脱了“非我”的困扰,从而破除“我执”。书中雪峰与玄机的故事就能印证这一猜测。玄机回答:“一丝不挂”表面上不再执着于外人对于自己形象的评价,然而后文下意识地检查袈裟则表明她仍然在乎,还是没有找回自我 不同学派之间有相通之处,这是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a2a54cdd36a32d737581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