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欢迎阅读!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
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从此不敢谈恢复。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作者南归前在金占领区的耿京义军里,曾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烽火扬州路”这是以追忆手法,记述抗金壮举。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溃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而壮志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可堪回首”三句,是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作者感到惊心。辛弃疾站在北古亭上,北望扬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当地居民祭神,庙里香烟缭绕,乌鸦争食,祭鼓频敲,但那里已归敌人占领,表现了江北土地人民已非我有的感慨。
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作者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六十六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通过怀古,体现了作者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的正确思想。他念念不忘中原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风格沉郁苍凉。本词创作方法与前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多用典故,但用典多而不滥,灵脱自如,与主题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内容而用典,反而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09b9f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