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论文

2022-04-12 11:29: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免疫学论文》,欢迎阅读!
免疫学,论文
论免疫耐受在临床上的应用及进展

摘要: 机体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识别抗原物质并产生免疫应答,前述的免疫应

答是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排斥,排除“非己”抗原,维持机体的自身稳定。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如自身抗原)刺激后,表现特异性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称为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属于适应性免疫应答,同样具有抗原特意性、记忆性、诱导性和非遗传性等特点。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统称为耐受原。同一抗原物质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以是耐受原,也可以是免疫原。

关键词:免疫耐受、机体因素、抗原因素、移植、排斥反应、超敏反应 一、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是机体免疫系统和耐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免疫耐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免疫耐受的产生取决于机体与抗原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机体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的程度 一般情况,在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时接受接受抗原刺激易形成免疫耐受,而在免疫系统成熟时接受抗原刺激则易诱导免疫应答。

2、机体免疫功能的状况 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时,接受抗原刺激容易诱导免疫耐受。动物研究发现,移植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的同时或预先注射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即使在移植后不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物的存活期也显著延长,表明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

动物种属与品系的遗传差异 不同种属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存在着一定的差3

异。例如,鼠类动物(如仓鼠、大鼠、小鼠等)在新生期接受抗原刺激,可以诱导免疫耐受,但是蹄类动物(如牛、马等)在新生期则很难诱导免疫耐受。 (二)抗原因素

抗原的性质 抗原的性质不同,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反应类型也不相同。一般而言,1

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以及与机体遗传背景接近的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 2、抗原的表位和抗原的变异 抗原分子中抗原抗原表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

3、抗原剂量 抗原的剂量过高或过低均易诱导免疫耐受。

4、抗原进入途径 一般而言,经静脉注入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腹腔次之,皮下和肌肉最耐,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首先,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人们企图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根据免疫耐受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对Ⅰ型变态反应患者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途径是通过B克隆清除或主动抑制。处理的方法有注射表面高密度多聚耐受原、变性蛋白抗原或脱敏疗法等。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至今认为主要与自身耐受的破坏有关,去除导致耐受破坏的因素,当然有利于对自身免疫病的防治。

现代医学虽然已将古人幻想的器官移植变为现实,但同种异体免疫排斥现象仍是器官移植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免疫抑制疗法上的进步有利于延长移植物存活,但非特异抑制所带来的副作用仍有待解决。若能将特异抑制(免疫耐受)成功地应用于临应,收到较好的效果,无疑是在此领域中的重大突破。

在麻风及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若体内出现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虽抗体生成低下或甚至缺如,临床预后仍良好,并常伴随有效的防御性免疫。反之,如细胞免疫水平低下,抗体效价虽高,而预后较差,多呈进行性感染。这种分离耐受现象对感染性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伴有极轻微的肝炎病变,可能与新生期发生感染而使机体对病毒产生部分耐受性有关。

在对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中,解除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措施。近年,美国两家实验室报导将一种协同刺激因子B7的基因转染黑色素瘤细胞,并用这种转染细胞进行防治黑色素瘤的实验性研究获得可喜的成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阔了新的途径。 二、免疫耐受在临床上的应用和进展 (一) 防止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目前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主要是采取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也有效地提高了器官移植的存活率,但由于MHC抗原的多态性,寻找组织相容性合适类型的供者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因此诱导受者产生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方法。此外由于同种异体移植器官的短缺,因此,除了要开展同种异体移植耐受的研究外,更有必要开展异种移植耐受研究

(二) 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防治

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可以有限度的存在,特别在老年人体内更为明显,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当自身免疫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并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自身免疫病。当自身组织抗原性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交叉抗原的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异常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时,可导致自身耐受的终止,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因此提高机体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性是防治自身免疫病的根本方法。同样诱导机体对变应原产生耐受性,可消除超敏反应的发生。用口服抗原诱导免疫耐受性,已在动物试验中证明了对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并在临床治疗糖尿病,防止I型超敏反应等疾病上也获得初步成功。 (三)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对突变细胞不能及时识别和清除,也即对其产生免疫耐受的结果。乙型肝炎病毒(HBV)之所以能在体内持续存在,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系统对它们产生了免疫耐受。研究这种耐受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就可以设法终止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的耐受性,从而增强机体的主动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的功能。 (四)控制生殖过程


胎儿是一种特殊的异体移植物但母体对异己的子代胚胎组织具有免疫耐受性而不进行排斥,研究母-胎耐受的机理,并控制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重建母胎耐受而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同时也可以用免疫干预手段,打破母胎耐受进行早期人工流产以达到计划生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三版;郝钰、关洪全、万红娇;20137 2.《生命科学》;谢蜀生,童道玉;1997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aeec97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