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安史之乱中的英雄》,欢迎阅读!

李光弼小传
李光弼(708- 764), 唐朝著名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自幼好学,善骑射,初任右卫郎,官至太尉兼侍中、天下兵马副元帅,被封临淮郡王。天宝十五年(756) 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并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河北击败史思明。
至德二年(757), 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兵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时,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满万人之兵力,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守太原五十余日,击退史、蔡等军,扭转战局。
乾元二年(759) 七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突然渡河,攻打汴州(今开封),直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丢弃洛阳,在地势险要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南)驻守,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
上元二年(761), 朝廷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令,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 宝应元年(762), 李光弼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曾参与镇压渐东袁晁起义军。
广德二年(764), 因惧宦官程元振陷害,不肯入朝,卒子徐州。
郭子仪小传
郭子仪(697 -781), 中唐著名将领,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生于中层官吏家庭,天宝初年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天宝八年(749), 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754), 为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鸟拉特前旗两)太守 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755), 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国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天宝十五年(756), 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和知节度使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进至恒阳(今曲阳),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史判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他是扭转当时战局的重要人物,在几次最危难的时刻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郭子仪还很有政治主见,曾提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和轻徭薄赋的主张,并注意与少数民族修好,善待回纥,以取得其对唐的支持。在唐朝末年,正是由于回纥的帮助才得以平定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他历事四朝,勤于职守,对巩固唐朝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现在属于河南。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古也是河北中山人。
刘禹锡为贞元年间进士,博学多才。担任过监察御史,与柳实元一起
参与王叔文发起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制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迁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因装度力荐,为礼部郎中。大和间还朝,又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出为苏州刺史。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与柳宗元交谊很深, 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关系甚密,也并称“刘白”。其诗优美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并努力向民歌学习,创作出不少具有民歌风格的作品,如《竹枝词》、《踏歌词》、《杨柳枝词》 等,均为唐诗别开生面之作。其怀古作品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 《石头城》 诸篇,也都是历来为世人传诵不衰的名篇。他的《陋室铭》 流传千古,被后人改编为很多版本。
刘禹锡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等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观点。
柳宗元小传
柳宗元(773- -819), 唐革新派主要力量、著名诗人。字子厚,唐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人又称为“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 进士及第。十四年(798), 登博学鸿辞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803), 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二十一年(805) 正月,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力革弊政,为宦官、藩镇及守旧派朝臣所反对。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改元和。翌月,贬宗元为邵州刺史,未到任,于十一月再贬永州司马。同日遭貶的尚有同政见者韩泰、韩晔、刘禹锡等人,史称“八司马”。元和十年815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
2
能因俗施教,当官期间做了很多对者百姓有益的事情,无和+四年十一月八日,卒于任所,民为立祀。
柳宗元为唐代古文大家,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柳宗元著述甚丰,如《天说》、 《非国语》、 《断刑论》、 《贞符》等,均具有朴素唯物论倾向。主张儒佛融合,文学上提倡文以明道,主张为文当“有益于世”,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道密以为能”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做文倾向。其所作大抵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游记、骚赋五类,散文创作以山水游记著名,如《永州八记》,也有揭露、讽刺时弊之作,如《捕蛇者说》、《三戒》 等。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成就。他的诗作高旷深隽,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a17d01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