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易的方法》,欢迎阅读!
学《易》的方法
《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963年曾经引起过我国学界的热烈讨论。讨论的中心集中于两点:一是研究《周易》是否应当以“传”解“经”;二是在研究中如何划分现代观念与古人思想的界限。但此类讨论仅涉及局部范围,尚未深入展开,所以也未能做出全局的结论。
那么,今天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周易》呢?黄寿祺(1912—1990)、张善文教授曾提出过八条意见,颇值得重视。下面,笔者在黄、张说的基础上,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先学易学史,从源溯流,对易学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据笔者的经验,学《易》应当先学易学史,只有对古往今来易学发展的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当先读,哪些书当后读;哪些书当精读,哪些书当泛读。如果不了解前人的曲折,只凭血气之勇,势必会南辕北辙,热情也不会持久。
(二)以经传为本,旁及其他
学习《周易》第一要以本经为据,其次则要重视《易传》。今人读《易》,强调经传分离,经是经,传是传。古人读《易》,则强调经传一体,以传解经。这两种方法,都有是有非。忽视经传的区别,以传代经,确实违反历史主的原则。便忽视经传之间的联系,否定传本于经的事实,也不见得科学。
经传学好了,再学习其他易著也就有了基础。这样,我们就可根据易学史的知识,进行挑选。一般来说,应先读《左传》、《国语》、《穆天子传》以及出土简帛的记载;再看汉魏古注(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六朝、隋、唐诸家义疏(以孔颖达《周易正义》为代表);然后是宋、元、明、清各家之经解(宋、元人经说多见《通志堂经解》,清人经说可读《清经解》、《续清经解》);最后才是今人的新注新解。
(三)象辞一体,以象数为义理服务
《周易》的象辞是否有相应之理,是有争议的。读《易》以义理为主,还是以象数为主,也是有争议的。
我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义,也就是说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既存在着形式上的关联,也存在着实质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承认这一前提,就可知道读《易》既不可舍象数而言义理,也不可不顾义理来谈象数。
《周易》的义理是本,象数只是手段,是为义理服务的。帛书易传《要》篇记载孔子学《易》“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虽然强调要“幽赞”、“明数”,但其目的是“求其德义”。孔子开创的这一传统,应是学《易》的正道。
(四)掌握《易》例
朱伯崑教授说,《易传》对《周易》的解释有两套语言,即筮法语言和哲学语言。前者谈筮法问题,后者谈哲学问题,往往又不脱离筮法问题。其实,不但《易传》,《周易》本经也有两套语言,只不是筮法语言“显”,而哲学语言“隐”而已。
《周易》本经的筮法语言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前人称之为“易例”。掌握了《易》例,就能了解《周易》的筮法语言;不掌握《易》例,就读不懂《周易》的筮法语言,最终也不能了解其哲学语言。一部《周易》,难字并不多。比如乾坤两卦,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难字。“用九”、“用六”,都是非常容易的字。但不掌握《易》例,不懂《周易》的筮法语言,是根本讲不清楚的。从这一点来看,《周易》之难,就在于其筮法语言的难以掌握,就在于《易》例探索的艰难。
(五)重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
近年来,与《周易》有关的材料不断出土,其中有许多是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高邮王氏父子没有见过的文献。这些出土材料,不但给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文献相互印证,能加深我们的对现有文献的认识。
如: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郭店楚间《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等。
在我们这个大发现的时代,学习《周易》而不注意出土材料,肯定不行。 (选取廖名《周易经传十五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e89a3f5727a5e9856a61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