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欢迎阅读!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 阴阳 天人合一 变化 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 八卦” , 文王演为“ 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 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易” 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阴阳思想
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以此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研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种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庶政。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三者中都蕴涵着阴阳关系,自然中天与地是阳与阴、人中男女是阳与阴、人自身的刚与柔也是阳与阴;阴阳关系又反过来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阴阳和谐思维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展现, 又丰富和强化了天人合一思维。尽管有些地方在现代看来是不科学的,但是这种对自然的观摩和敬畏之情还是需要我们进行借鉴的,这是科学借以发展的基础精神。
三、 民本观
《易》有讲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咸卦”,也有严君治家的“家人卦”,还有谈烹饪之道的“鼎卦”,其根本主旨都在于建立一种秩序,并时刻把建立新型的社会秩序作为效法天象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指出“明于天之道”的目的就在于“察于民之故”。
按照《周易》所建构的图景,这个秩序就是按照天尊地卑建立起的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尊臣卑的等级宗法体系。为了维系这种上下尊卑的秩序不被颠覆,作易者提醒在上者要敬天保民,万国咸宁,保合太和。在《周易》中,太和是最高的和谐, 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荀子的“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和孟子的“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其源头也应追溯到“群经之首”的《易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也与《易经》紧密相连。
四、革故创新观
《周易》的产生虽然是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强调要恒。但同时《周易》更反对僵死、固化和墨守成规,而强调变通和创新。《周易》的和谐不是一潭死水的不变和恒常,而是在变动、创新中达致和谐。“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它要求人要善于把握乾坤、阴阳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创新,而且认为自然规律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与时偕行、日新月异,并把创新提升到盛德这个相当高的道德境界上来。
《周易》的英译本都译作“Book of Changes”,意即变化之书。可见,变化,在周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借天道而言人事的革卦的主旨即所谓的“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与此相连的以木巽火的鼎卦则强调“正位凝命”。正是革故鼎新和与时偕行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周易的创新观。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万象,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的阴阳五行说论证了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论文了世界的发展原理,民本思想论证了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变化的革新思想,使它变成了一本活着的书。在中华价值体系需要发扬的今天,《周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尤为可贵。虽然这些精神文化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我们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东西,就要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顺应社会的变化,就像周易中的变化交替之理一样。
【参考文献】
程放. 孔子与《周易》
常光明.《周易》“六十四卦”解. The Forum of Yingca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2006.04 崔治忠. 宇宙与人生的统一——周敦颐“诚体”思想探析. 哲学论丛.2012.02 桑东辉.《周易》和谐思想简论.学术论坛.2006.08 刘玉平.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易学研究.2004.05 刘书玉. 论《周易》与儒家精神.国学研究.2011.05 子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浅探
张帅. 《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201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a0cd3c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