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8、简笔与繁笔》,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 教案 汤登仲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
49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 教案 汤登仲
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50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 教案 汤登仲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5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29dbd2240c844769eaee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