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的育儿观点》,欢迎阅读!
不是懂知识的人就懂得教育。
教育是什么? 最核心的是要回答教育本质是什么。有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孩子知识,有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孩子思维,有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孩子生存技能,有人认为教育是养成孩子健康体魄,有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有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孩子获得金钱,有人认为教育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如此等等。 上述观点都没有问题,都能从教育的某一角度来看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问题是人们往往只看重上述观点之一二,无视教育之全貌。简而言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果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使得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是什么?就是个体从生物属性变为社会属性。没有哪个人可以脱离人为社会各种关系而长久生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不同,对个体的社会化要素要求也不相同。个体既顺应社会需求,也推动社会变化,二者相互作用,交互循环。教育是个体习得社会化要素的关键条件。
这里,教育的本质有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教育是向善的。教育所促使个体的变化朝向善良、公平、正义、人道、自由、健康、聪慧、文明、谦和等维度。
教育包括哪些领域?个人认为它既包括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含在社会教育之内。一般来说,人们喜欢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分列为三个并列而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
因此,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动因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
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最早,也最为重要。诸多论述都已经论述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教育从孕育它那一刻就开始了,而不是后来。我赞同“刺激——反应”模式在幼儿早期认知中的作用。没有哪个孩子从孕育开始就喜欢哭闹,没有哪个孩子从降落出来就任性无赖,没有那个孩子从学着爬行开始就胆小怯弱,没有哪个孩子从跟别人交往开始就专横莽撞,没有哪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口无遮拦。。。ta一定是在孕育的某一时期或者出生后某一阶段成长中因为家长的抚育方式不当而造成。
家长不信任孩子,是泯灭孩子个性的最大因素。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爬行、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站立起来、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握拿、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规避危险、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抵抗日常病症、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推理判断。。。。。。因此,孩子不能离开自己半步,孩子不能抚摸ta想感知的事物,孩子不能选择ta想去到的方向。。。。。。ta的好奇心、ta的童真乐趣、ta的无限创造能力、ta的丰富想象空间、ta的自由发展性格等等就这样一点点地萎缩、枯萎、消失,直到荡然无存,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关注、观察,提供适时的、必要的帮助,支持而不包办,提携而不干涉,才是我们要坚持的。
家长不懂得教育方法还不要紧,可以通过阅读和探究而获得。而家长持有不端的教育理念则非常要命。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是什么样的人,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平淡的人,ta的性格大体会比较温和,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暴发的富人,ta行为上大体比较骄横,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合作的人,ta沟通方式上大体比较随和。。。孩子就是家长心灵的镜子,你期望ta将来干什么,ta一定会在行为模式上给反射出来。因为,你们的观念一定会在你或明或暗的家庭教育方式上体现出来,从而影响ta的成长。
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任由其玩耍就是良好教育了。此为一般,这只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为孩子提供公正、向善、正义的等教育价值理念,给孩子一个符合当下社会要求,而又高于社会现实的成长预期,满怀人文和感恩,包涵正直与道德,才是更高层面的教育影响因素。
一个重要的现象:家长认为哄骗孩子,尤其是“善意的欺骗”是无害的。此乃大害。欺骗和谎言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你也可以这样。养成孩子正直、公平的品行,须把事实呈现给ta,讲清楚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行为道理,供其判断选择,而不是哄骗搪塞。
更为严重的是:家庭暴力、家庭争吵、家庭对孩子的冷漠等行为,不仅不能提供积极的、充满爱意的氛围,反而给孩子提供形成恐惧、孤独、自闭、冷漠、暴力、狂躁、抑郁等个性品质的温床。动则就以打骂的口吻来训斥孩子,动则就以“我不要你啦”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动则就以暴力惩罚来疏远孩子,动则就以各种借口不跟孩子亲近玩耍。。。如此以来,怎么能期望孩子自信、开心、从容、淡定呢?
当下家长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爱与教育的区别。教育一定包含爱,但是爱不一定是教育。 家长要做什么?家长要做的是:从孩子孕育那一刻起,就要跟它一起成长。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给孩子建构一个安全、
愉快、自由、公正的家庭环境。
此外,要剖析几种关系:
知识获取与人格发展。当下最可恶的一句错误话语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你采信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表明你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离合理、科学的育人方向相去甚远。家长拼命看重孩子在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表征能力上的提升。从ta出生开始就希望ta将来能够掌握多少多少字,背诵多少多少词句,书写多少多少内容,使用多少多少种外语,掌握多少多种技能等等。诚然,知识的习得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它绝不是婴幼儿乃至儿童时期个体成长的重要内容。不让孩子养成人格缺陷的个性,才是ta早年成长的方向。使得孩子在情绪表达、意志力养成、行为符合基本道德规范、保持好奇探索的认知、懂得与人交往规则、习得绅士或淑雅品行等,相对于陈述性知识来说要重要得多。
自由发展与强制约束。由于对孩子不信任,以及刚才所提不要让孩子输掉等观念作祟,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成长加以约束,甚至使用强制方式。逼迫或者变相逼迫孩子去学习不符合其年龄发展特征的知识,进入以知识掌握和知识记忆为特征的认知发展模式中。如果要质疑其做法,家长会拿各类“天才”魔鬼训练方法而成功的例子来反驳。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小概率事件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用毁灭孩子的快乐来换取仅仅就知识或技能掌握为衡量标准的成长结果。在保证孩子不偏离道德和正常情绪表征的成长框架内,任由其探索、选择、放弃、选取ta意愿中的行为模式,使其保有可持续的好奇思维,探究兴趣,将会是其一生中不断涌现的动力。 成长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冬天无论如何你都无法让燕子北飞,无法让狗熊清醒。。。同样,你也不能让一岁的孩子奔跑,你也不能让六岁的孩子学习高数。。。人的发展遵循由低到高的规律,它受个体肢体结构、大脑结构等生理性因素制约。任何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都必然会遭到恶的结果,也许不在当下,但是它在后来的成长结果中一定会显现。比如,7岁之前就给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谓之为早教,其实这会害了孩子。同样,也不可以在某一阶段切割某些行为,因为它是那个阶段必然特征,任何想通过强制方式来消解青春时期由自我独立意识形成而出现的叛逆行为显然都是徒劳。同样,想通过隔代方式来取代1-3岁儿童亲子间依恋行为产生也是枉然。。。孩子发展既具有阶段性,也具有连续性,后一阶段成长结果,一定是建立在前期发展基础之上。比如儿童走路,它一定是建立在爬行基础之上。不学会爬就学会走的孩子,ta一定是会经常跌跤的。恶果还不限于此。顺应儿童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才能做到既保护和支持孩子当下的成长,也放眼孩子发展的未来预期。一个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他个性养成中的缺陷性结果,一定会持续到学校教育中。记住,没有一个孩子睡了一夜就变好或者变坏。
自我与群体。保持孩子的个性,形成自我认知、情感、意志等性格特征,是当下育儿比较合理的取向,也是个体成为一个独立、自由之躯的基础。具有自我个性的个体,ta是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自我观察、自我控制、自我推理、自我满足、自我适应的个体。ta既能保持个性,又能适应所在的社会情景。千百万个独立自我个体聚集在一起,就是人类社会,聚集起来的个体,因各种社会关系而发生关联,如何在保有自我个性的前提下而又不触及他人“自我”?这就需要遵受社会规则——法律、道德等规范。教育在养成个体自我个性的同时,ta一定是要教会孩子在道德、在法律等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一个无视群体的个体发展,最终只是自私,一个无视个体的群体发展,最终只是奴役。当下家长育儿,只看到孩子自我,不看见孩子所处情景,分享、群乐、互助、多元、谦让等品质存在甚微。 再说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其高效的教育结果而被现代社会所放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可以做什么?无外乎三点:为了知识传递与创新,为了个体人格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劳动力。
没有哪一所学校可以单独保持上述三种职能之一种,当下学校教育一般都是三位一体。但是,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侧重点不同。当下学校教育比较缺失的是为了个体人格发展提供支撑。
天朝各级各类学校不以育人为目的,学校教育除了“看不见人”,什么都能看到!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教师就训练孩子说谎、奉承、迎合、屈伸、圆滑。教师自身则是以冷血、敛财、暴力、侮辱、恐吓等特征展现在孩子面前。缺失基本人道、缺失基本道义、缺失基本怜悯、缺失基本公正。如此模式,每年都向社会输出一批批说谎
者、道德败坏者。 最后是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它通过其各个子系统的示范、宣扬、惩戒等形式来改变个体观念及行为。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一个国家社会教育的结构和教育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端的根源在社会。社会给予个体成功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它一定会左右人的成长方向。
当下衡量人成功的标准无外乎是金钱、权力。当社会系统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舆论、习俗、甚至教科书的形式来传递如此价值观念的时候,社会个体必然对金钱和权势趋之若鹜。稍微观察一下当下家长、学校、教师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都一个个目光狡黠,行为圆滑了。
社会缺失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时,必然会体现出一边是虚伪的宣传、说教,一边是男盗女娼的狗苟蝇营。各个行业不以道德沦丧而有罪恶及羞耻感时,趋利避害、损人利己也就普遍存在。无论是上层精致生活,还是底层苦难挣扎,都寻找不到一个愉悦、相洽的心理生存环境。
由此,社会影响家庭、学校,学校、家庭影响教师及家长。早期教育中家长及教师,决定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氛围里,你还希望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孙子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下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从改变自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开始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8cc93d1172ded630b1cb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