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社会生活

2022-04-15 11:23: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物理与社会生活》,欢迎阅读!
社会生活,物理
物理社会生活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点:真正理解“生活”的含义。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是指学生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它应包含三层含义: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物理知识。

2)现时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物理问题,懂得物理的真正价值。

3)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这是学生向往着去实现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只有准确理解了“生活”的这三层含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物理基本技能。

案例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像“夏天感觉井水凉,冬天感觉井水热”“测体温时先要把体温计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结冰”“水的沸腾”“刚洗完澡感觉很冷”“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过段时间变小甚至不见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像关于蒸发致冷,讲到了用擦酒精的办法为高烧病人退烧,但学生更熟悉自己如果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等,这些都是学生现时的生活环境,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悟出其中的道理。像关于电冰箱的制冷剂由原来的的氟里昂到现在的被R134a、环戊烷等替代,以及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知识就是学生的可能的生活世界,要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接受,指导自己将来的生活。

第二点: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理解只能代表教师单方面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教师对物理课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这都不代表学生的理解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就是最直接的面向生活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物理课程做即兴调整和发挥,同时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

案例二:教学“凝固现象”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家里点豆腐的过程是不是凝固现象?加石膏又起什么作用呢?都怪我才疏学浅,当时可真被问住了。只好机敏地“敷衍”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希望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查各方面的资料或向人请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次课上我们再交流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又渗透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事后,我自己也查找了资料原来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含量约36%40%,经水浸、磨浆、除渣、加热,得到的是蛋白质


的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点豆腐时加石膏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除了石膏外,还可用盐卤(氯化镁)、酯酸、柠檬酸等点豆腐,现在还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用它点制的豆腐洁白细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制作的豆腐。同学们查找的资料也与这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自己找到了答案,白了点豆腐的过程并不是凝固现象,学习物理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案例三:教学“浮力”时,为了说明物体的沉浮条件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一个鸡蛋在清水里下沉,再在水里加盐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鸡蛋又能浮起来,水和盐的比例如果适当,鸡蛋甚至还能在水里悬浮。实验中,通过比较鸡蛋和液体的密度来总结物体沉浮的条件。实验过后,又有一个同学问我,他家附近有一家油坊,他经常去那里玩,看到榨油师傅往榨好的油里加盐,觉得很纳闷,问这是为什么?听到这里我也感到很惊讶,因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我就告诉他,榨出来的油里含有一些杂质,放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杂质就会发生沉淀,卖不出去。在油里加盐后,增大了油的密度,使这些杂质悬浮在油里面,卖的时候就连杂质一起卖出去了,还增加了油的质量。这样做是坑害消费者的、不当的做法,以后再看到要加以制止。这样一解释,关于物体沉浮条件的知识获得了巩固,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一举数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d93828482fb4daa58d4b8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