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课文资料》,欢迎阅读!
【课文资料】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故乡》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1 / 3
鲁迅,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现改名鲁迅路)周家新台门。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上南京水师学堂,这年春天,他离开故乡绍兴,开始踏上人生的转折点。
鲁迅主要作品集名称的含义
鲁迅先生的作品博大精深。他的作品集命名也很有深意。
《呐喊》是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先生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正在斗争中的“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的前进。
2 / 3
《彷徨》是先生的第二部小说集。先生看见原先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当时像布不成阵势的游勇那样感到孤独和彷徨。《彷徨》就是表现他这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朝花夕拾》是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又可以写做“朝华”,初开的花朵,鲜艳可爱,喻指自己少年时期的生活。“拾”原来是拾起来,捡起来的意思,这里是“回忆”的意思。
“夕”原来是傍晚,这里是指作者中年以后对少年往事的回忆。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黑暗的。作者是借对往事的回忆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激起热情,以面对现实,投入战斗。
《坟》是杂文集。意思是给反动派“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知道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好。”对反动派而言,这“一点”东西不但“可恶”,而且简直同“坟”一样可怕;对自己而言,既是战斗的纪念,又是“催我自新”的警策。所以先生说:“造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反映了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事物诀别和与敌人斗争的决心。
《且介亭杂文》,是先生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时写的杂文。亭子间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马路的区域,叫“半租界”。先生取“租”的右半边,“界”的下半部,再取“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表明写文章的时地,也暗示了写文章的社会环境。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be2cd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