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音乐1》,欢迎阅读!
标题:论电影生命的律动——电影音乐
摘要:电影,是让我们得到多重享受的视听艺术。一部好的电影,不论出彩的
是它的主题,还是它的风格,或者是其他方面,它的表现形式无不需要从视听上给受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而电影音乐,这一让电影充满律动的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的魅力何在?
关键词:电影音乐 画面 功能 艺术 魅力
正文:
电影,我们并不陌生,或许你就是一个忠实影迷。尤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欣赏电影。或许看电影这个说法是由于电影刚搬上屏幕时是无声电影,久而久之说成是看电影已经是一种习惯,即便到了有声电影时代也就沿袭这个称谓,但这不能否认声音在电影中的魅力。有声电影无疑是给无声电影灌注了新的血液,让电影焕发着青春律动。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物声、自然声、画外音和音乐。音乐,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律动的感觉,一种和谐气息,一种流动的生命力,而电影音乐是把音乐的律动这种新型的生命力流入到了电影生命的血液中。
在技术革新的当代,心灵被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充斥着。电视、VCD、DVD、电脑、手机、MP3、MP4、MP5···这么多的电子工具给爱看电影的我们提供了欣赏享之不尽的资源的平台,还有夸张的说法是说一般女大学生的电脑完全就是电影播放机,可见电影院因此流失了很多观众。但这并不能说就没有人到电影院了,尤其是现在社会的某种怀旧的倾向,寻求无限真实的心理。影院潮流回流起来。对于选择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更多的就是到影院感受那种音乐营造的氛围,在电影院中,余音绕梁,观众更容易融入到电影情节中去。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
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过:“电影音乐通常被认为只是附加于银幕的说明,按我的看法,应当把他当作艺术整体的一个组织部分来对待。”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把电影音乐看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让我们忽略了的潜意识。电影音乐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的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受电影情节发展与银幕时间的限制,一般较为简练、扼要、主题鲜明。
在欣赏电影之余,我们有时会糊涂,电影的声音中到底哪些是属于音乐。在我观看《罗生门》时影片的开始部分的雨声就让我很疑惑:这沙沙的雨声是所谓的电影的音乐吗?很显然雨声是属于电影声音中的自然声,不是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如人物在歌唱、演奏乐器、收音机的广播等;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例如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音乐(或歌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节日歌舞、街头小唱、街头音乐以及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的音乐。还包括特别引人注目的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与对唱、独奏与合奏等等。这类音乐(或歌曲)都是由剧作家、导演事先在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安排的。这类电影音乐在电影《雨中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主角在回忆他在演艺圈之前与同伴唱歌跳舞演奏乐器
的声音,女主角在酒会上跟一群跳舞的人唱的歌,还有后来男女主角在拍电影时唱歌等都是现实性的电影音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大部分的音乐是创作者特意为该部电影创作的音乐,可以是影片的主题曲,或者是插曲。《罗生门》中的音乐就是伴随着画面出现的,形象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在画面中并没有声源。功能性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在电影中,虽然从音乐出现的方式上分为两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有时从现实性的音乐转化为功能性的音乐,也有时从功能性的音乐转化为现实性的音乐。
欣赏一部影片,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影片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情节,还有那充满律动的音乐。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有一段或者多段优美的音乐。在我们看完电影后很多人就会去寻找电影中的那些好听的音乐,并为此而不惜金钱去买光碟,磁带等电影唱片。或许就是因为音乐,某些电影才被历史留住。经典的歌舞片《雨中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尤其是该影片的主题曲。或许这也就印证了大家的一个疑惑:是因为电影而记住了电影中的音乐,还是因为音乐而记住了电影。若干年后,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思绪就会把我们带回那段特定的画面中去。大概这就是电影中的音乐。有时候,电影可能被人们淡忘了,但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却能做到恒久远,永流传。现代流行的音乐中很多也是出于电影。有时一首歌听着没有感觉,但如果是在电影中有听过这首歌的话,再去听歌,那种韵味就不一样了,这或许跟当下流行的MTV有一定的联系。
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自从音乐融入电影后,电影就一改前观了。总的来说,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对于电影本身而言,音乐的融入使得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初的有声电影只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及声响,留给观众的印象也是极其单调乏味的,似乎只是二维的效果。而当音乐渗透到电影这个集文学、美术等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综合大舞台之后,三维的效果立刻显现出来。对于观众而言,音乐是其欣赏电影的一大亮点。相比较而言,优美的旋律更容易让观众记住一部影片。
既然音乐在电影中如此之重要,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电影音乐的功能。笼统的说电影的功能包括:地点设定、时间设定、加强动作、米老鼠化、铺设氛围、揭示人物情绪、暗示线索、掩饰线索、组接场景、贯串全片。
电影《罗生门》中贯穿全片的是主观性的电影音乐,影片开片黑白画面配上奇怪的音乐,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不会是恐怖片吧。果不然,这部影片的其中一个定位就是惊悚。可见音乐在表现主旋律上的表现力之强。影片中音乐的运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人物的动作的节奏来调整音乐的节奏,使画面与声音达到一致,整个效果就比较和谐。整个影片运用的几乎就那么一个曲调,但是在不同人物上,曲调的风格略显不同。可以发现在影片中,每次出现那个蒙沙的女子时,音乐就稍微轻缓下来了。该影片中的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组接场景。影片主要是在回忆场景中配音乐的,客观上使影片更有层次感。
而在歌舞片《雨中曲》中则侧重客观性的电影音乐的运用。首先进入到耳朵里的就是影片的主题曲。铺设的就是欢快的氛围,奠定了喜剧的基调。给人耳目一新,清新明快的感觉, 主要以画内音的形式出现。小男孩口琴声、画面的各类乐器的演奏声、俩小伙子的歌声、独唱、合唱、男女主角对唱等等极大的体现
了客观性音乐的运用。不愧是经典的歌舞片。在组接场景时也用到了音乐。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语言弱势时以音乐来增强影片动感。在人物无语言对白时,就用音乐来使影片的气氛活跃。同时音乐和人物的肢体语言的映衬上也达到一致,动作停止音乐也戛然而止,使人物的动作具有了滑稽效果。
可见《罗生门》和《雨中曲》这两部影片在音乐的运用上形成了主观性音乐与客观性音乐的一个强大对比,在分析音乐在这两部影片的过程中,很明显的多处涉及到了音乐与画面的一些关系。只有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得当,才可以形成需要的音画效果,才可以在表现力上折服观众。
音乐与画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一,音画同步,音乐基本上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例如《罗生门》中音乐随着柴夫走路的节奏的加快而变快。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音画关系。二,音画平行,音乐并不解释画面,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串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例如画面是一组短镜头,描写时间过程、人物成长或脑海中回忆的各种片断时,音乐只写出一种情绪或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画面的蒙太奇更为凝聚集中,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雨中曲》中音乐的节奏与演员员的表情动作达到一致。三,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使观众得到更深的审美享受。音画游离这是60年代以后电影音乐的一种新趋向。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独立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观众可以在音乐与画面游离的情况下,自己领悟影片的真旨,得到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电影音乐给电影带来了活力,带来了革新,但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双面的效果。卓别林曾经说过:“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的巨大的美感。”当时影响很大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三位主要人物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德罗夫在1928年发表的关于电影声音的宣言中写道:“有声电影是一把双刃剑,有人会根据最省力的规律去使用它,换言之,用它仅仅是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声音尤其是音乐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一部影片的成败。电影中音乐的滥用不仅不能使电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反而会有负效应。电影中没有音乐就好像生活中没有调味品,淡然无味。看着画面,听着对白,给观众传递的不是美的享受,而是无生息的虚无缥缈的屏幕里枯燥的现实生活,而艺术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屏幕里的现实生活还不如哑剧艺术,至少哑剧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电影音乐可以有韵律的跃动,也可以噪杂的扰乱电影的和谐。然而一部好的电影音乐的魅力就在于使电影能在人脑海中有旋律的播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87afbaf121dd36a32d82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