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渡船 感慨时代变迁

2022-04-27 14:09: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记忆中的渡船 感慨时代变迁》,欢迎阅读!
渡船,变迁,感慨,记忆,时代
记忆中的渡船 感慨时代变迁

2010-9-21 07:56 来源: 陈英水 网友评论0 >>进入闽侯论坛 在线投稿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岸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

记忆中,老家榕岸上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公路,交通条件依然很落后。村民外出也是以水上交通为主,多是乘舟搭船,时称其为“渡”。过江搭“横江渡”,进城乘“夜渡”。车辆过河靠“轮渡”。主要交通工具有班轮、渡轮、小木船和木帆船。沿江一带有汶州渡、甘蔗渡、白头渡、竹岐渡。人们去甘蔗(旧称“过江”)要先上小木船渡过麦浦江,然后走路穿过汶洲到闽江边,再上甘蔗渡船横渡过江,上岸后进入甘蔗。另外过小目溪到唐举、上岐要经溪口渡,到湖头须过中楼渡,去文山下、元格要过园厝渡。可以说当时人们出行基本上离不开渡与船。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老乡一起去福州台江卖番薯苗,因赶不上返回的班轮当晚只好在福州过夜。意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洪水猛涨,第二天所有上行的班轮全部取消。失望之余大家只好沿着堤坝往回走,下午两点多到达甘蔗。由于洪水太大,甘蔗渡船也停止渡运了。经不住大家死缠硬磨,心软的船工师傅最终还是答应帮大家渡运过河。傍晚时分,大伙在青岐铁路边上了渡船。起先在龙眼和橄榄树之间穿行,水流不是很急,大家还不以为然。一到宽阔的江面,小渡船就象脱缰的野马急速向下游漂去。在茫茫的大江中,小渡船就象一片树叶在水面摇晃,险象环生。看着湍急的洪流在眼前翻滚,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胆小的妇女脸都吓绿了。还好船工师傅经验非常老到,一边安慰大家心莫慌,人不要乱动,一边镇定自若地划桨掌舵。约经半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时程,船终于有惊无险地靠到了榕西堤坝边上,所有船上的人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旧时渡船一般由个人拥有(竹岐渡后来改为村集体所有)。除了竹岐渡船配有两名船工外,其他小渡船均为一个人划摆。渡船前行时大部分靠人力推进,或撑篙,或划桨,有时借助风帆,后来改用柴油机动力。早先渡船较小,载客不多,抗风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沉船、翻船事故偶有发生。上世纪60年代末在白头渡曾亲身经历过一次沉船事故。事故主


要原因是村民争先赶着过江卖番薯苗严重超载造成的。幸好是船到浅水区了,当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渡船停止了下沉。船上所载的东西全漂走了。人虽被吓得半死,倒是有惊无险。竹岐渡就没那么幸运,在一次翻船中,有一位村民遇难。还好当时船上载有许多麻袋包装的木块,大部分人紧紧抱住漂浮物才逃过一劫。

除了过江的渡船外,旧时还有一种短途木帆船客运叫“夜渡”,福州话称其为“蛮渡”。旧时乡民进福州城卖货购物都是搭载“夜渡”去的。这些船通常是在晚上开航,第二天天亮时到达福州平水码头,乘客多在船上“隔蛮”过夜,故称“蛮渡”。上世纪70年代后,木帆船安装上了柴油机动力,速度快了很多。因此生意人进城采购货物改为凌晨上船,拂晓到台江,采购完货物装船后午后返回。不管是进城购物还是卖土特产的,返回的途中是他们一天中最舒心的时刻。这个时候可以宽心的在船上煮些好吃的东西,趁着江风一边和船家聊些新鲜事,一边喝点小酒,同时还可以纵览沿江美景。如此搭“夜渡”的习惯一直延续1991年洪塘大桥通车后才结束。

上世纪70年代初,竹岐修建了一条至江口的四级公路。这是当时榕岸第一条通往外地的公路。江口线路开通后,货运汽车可以搭乘江口至湾边的轮渡直接进入福州。江口轮渡是南屿、永泰一带车辆唯一的进城通道。记得当时江口和湾边轮渡码头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经常是排着长长的车龙,众人焦急地等着轮渡渡运过江。就因为老家离江口轮渡码头路程较远,加上过轮渡比较麻烦,所以除非运特殊的货物,一般人很少从江口搭轮渡进城。

村民最早搭乘轮船(习称“车船”)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街厚美人张大七、刘鸿寿等人建造“江庚”、“江申”两艘班轮,辟新线航行洪山桥至水口间。途中设永丰、侯官、白头、甘蔗、竹岐、白沙、源口、小箬等停靠点。从此村民出门上至水口,下到洪山桥多改为搭乘轮船。民国13年(1924年),又开辟了福州至南平直达快班船和区间班船,前者每日一去一返,后者每天上下水各一班。南平航线开通后,方便了人们出远门。尤其是梢排人。当时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梢排人从老家到闽西北目的地早先都是走路,有了到达南平的班轮后,免除了不少徒步的艰辛。


记忆中的班轮整艘船身都是木头制造的,分上下两层。上层前为驾驶舱,中间是锅炉舱(早先用的是煤炭机)和客舱,设有售票小窗口。尾舱只有一层,中间辟为厨房使用,两边为厕所。底舱前为客货舱,后为机舱。孩提时乘班轮最喜欢的事就是到机舱看机器运转。机器有节奏的隆隆作响,机师凭舵手发出的铃声来控制船的快慢以及前行和后退,感觉一切都很新奇。不过最难忘的还是在船上吃那两毛钱一碗的煮面条,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碗面,当时吃起来比现在吃大餐还过瘾,那个香味至今想起来还会流口水。

刚开始班轮班次很少,所以经常超载。在客流高峰期间,往往小的站点都不靠泊,客人经常是等了老半天最终是失望而归。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想去福州看国庆庆典,在高州码头就遇到上述情景。不得已只好跟着大人走到侯官码头才挤上另外一班船,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还好后来又陆续开辟了甘蔗至福州、源口至福州、福州至大溪航线。班次增加后,超载和小站点不靠泊的现象减少了,出行的时间安排也更加方便自由。

记得榕岸当时没有码头可供轮船停泊,所以村民要到高洲或竹岐码头才能乘上船。多数村民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节省一两毛船票钱,去福州宁愿走远路到高洲码头乘船。州码头从岸上到江边要走1000多米松软的沙滩,非常的不方便。如果有带重物走起来更加吃力。那时候的人多数打赤脚,夏天中午沙滩非常的烫脚,跑几步就要停下来用杂物垫在脚底下歇一歇再跑。要是想搭早班船去福州,清早4点多就要起床赶夜路,差不多要走50钟。拂晓走在沙滩上,天气好还可以,如果碰到雾天就麻烦了。由于大雾笼罩着,辨别不清方向,有的人在沙滩上绕了半天最后又回到了岸边,让人哭笑不得。

进入了21新世纪,老家榕岸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道、高速公路穿越其间,闽侯大桥横跨两岸,小目溪单竹西河段就架起了四座桥。随着陆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曾经喧闹一时的闽江水上客运业务1992年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终日熙熙攘攘客流不断的竹岐渡口变得冷冷清清,辉煌一时的江口轮渡码头风光早已不在,人们出行彻底告别了周边的渡与船,唯有昔日的码头仍然默默地守望着潮起与潮落。从此,多少年来与人们一起历尽风风雨雨的渡与船,成为了历史往事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陈英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787c4e852458fb770b56a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