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方法

2023-10-06 05:2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临诗鉴赏方法》,欢迎阅读!
登临,鉴赏,方法


第八讲 登临诗鉴赏方法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 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一、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由此,两种“登临”的涵义就明确了:

实,可写登高望远,游目览胜,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 虚,可写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

二、按照动词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分析作品的三要点立意。 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登临的主体显然是“我们”,必须是有我之境。 三、分析立意:

1、无限风光一望中: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唐寅有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一望。”此诗虽然语近直白,但拙中见巧,先写重重登高之意,尔后以无限风光结笔,虽无细致描摹,但恰恰表现出登临时的喜悦和陶醉。

登临太湖山主峰,李白写下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豪迈诗句,临眺汉江,王维描绘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水色山光和波澜壮阔,——二者均见证了盛唐之音的超凡脱俗。毛泽东更是先后在雪霁初晴和湘江独立时尽展“北国风光”的壮美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

2、喻理遣怀陶性情:登临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忘凡超俗,体现的是不同的胸怀境界。

登高使人心胸开阔,登高使人明理致知,登高使人脱尽尘垢、忘凡超俗。凭高而旷达,旷达而明理。我们欣喜地在登临诗中读到许许多多蕴含理趣的佳作。

提到理趣,我们当即脱口而出的自然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黄河岸边一座高岗上,共三层。诗的前两句当是登临中层所见。我不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鹳雀楼有多高,以致竟给诗人提供了如此辽阔的背景,激发出如此雄浑壮丽的诗句:寥寥十字囊括了远近上下,南北东西。但诗人意犹未尽,志犹未足,是要追望远山后的落日,还是要逐寻人海的河口?总之,诗人“欲穷千里目”,于是奋然“更上一层楼”!这是何等高瞻远瞩的追求,何等蓬勃进取的意向!还用问鹳雀楼的高度和蒲州的海拔吗?盛唐诗人心比天高!这是盛唐精神,也是中华族魂! 辽宁吉林北山旷观亭有对联一副:“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亭曰“旷观”,非只


云山烟树星月江天的辽阔,更有临风长啸的旷达乐观。

处于天地之间,人渺小只如“沧海一粟”。上得高楼,临御清风,观照于自然万物和无限时空,内省于名缰利锁和狗苟蝇营,则清明澄澈之中,所思所求必也别有境界,郁闷愁苦之情,莫不被天地清风拂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句可以被演绎为登高中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探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在远眺中阐释了眼界心胸的阔大对追求的意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极多登高的李白,铺写高楼美景,将自身愁绪遣散在天地之间;而“驱车登古原”的李商隐,不也是因为“向晚意不适”吗。

3、山临绝顶我为峰:登临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抒发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登高的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山临绝顶或高楼独上,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往往更容易生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毕竟人才是万物之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和抒发壮志都为登临诗开辟出更为雄伟的境界。

林则徐幼有佳对“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杜甫也想象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征服绝顶,也就是征服自我,从而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于自然面前,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金主完颜亮早有雄吞江南之志:“万里车书盍会同,江南登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君临天下的气概,也离不开登临绝顶的豪迈。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诗歌中表现了其个性的张扬和壮志豪情,这也都离不开登临意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移山岳、断河流的浪漫想象,显示出敢于改造征服的魄力。“问苍茫大地谁,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起了担当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散上峰头望故乡:登临还可为无着无落的情感找到宣泄、寄托、归宿的景致。可以叙别情、寄相思、解乡愁、发忧思。

登高而思,思念亲人、友人、家人、恋人。古时交通不便,音书难达,登高远望,便成了寄托情思的一种惯常方式。楼窗月夜,栏槛雨暮,远望中蕴蓄着多少希冀!希望,希望,希冀与远望,就是在登临中合为一体的吧?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登楼寄王卿》),是韦应物怀念他的朋友。离愁别恨浓烈,却又吐诉尽出,是登高而使然吗?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九峰楼寄张祜》),是杜牧之劝慰他的朋友。愤慨浓烈,却又诉之于慰勉敬重,是登高而使然吗?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谪居柳州之岭南瘴地,遥望家乡,而群山遮眼,于是想象着化身千万散上峰头,希望探得亲友信息,并从中得到些许的慰藉。

柳永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范仲淹说:“月明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温庭筠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因为思念,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离之情。

尽管登高是绝少有机会追寻到故乡或那人的踪影的,但眼底的斜阳草色、流水青山、归雁飞鸟、落日浮云,至少给情感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和寄托的媒介,或给孤苦无依的情感提供了某种归宿。不是吗?那远方的青山与家乡何其相似?那匆匆的流水可流过故园的门口?那天边的归雁能否传递我思念的信息?那当空的皓月可有人与我一同守侯?杨柳河边是你我分别之地呀,陌上花开,又是一年的他乡淹留。

5、万方多难此登临: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怀抱、怀古论今,或是登临的最高境界。

很早陈子昂就发出《登幽州台歌》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接千载,心骛八荒,远望遐思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呈显出天地间的孤苦凄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59968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