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的合法性探究》,欢迎阅读!
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的合法性探究
摘要: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在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下,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行为是非法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交往中,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行为却大量存在,客观上反映了市场对融资的要求和现有体制下资金供应短缺的现状。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存在具有合理性,若单纯地通过法律宣告其为非法或加以禁止,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无实际意义,相反,改造现有经济社会基础,并适度、适量地允许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相互借贷,补充以国家和银行为中心的信贷制度,才是有益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立法修订,规范认定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的标准,保护有效的非金融企业间借贷合同,以满足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企业间借贷;合法性;合同效力;规范化措施 一、研究背景
当前,信贷作为一项金融业务,依法只能由国家指定的具有金融信贷权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专营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不得相互借贷,这是我国的基本货币政策。没有明确的现行法律对企业间借贷效力问题进行规定,法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大多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企业相互借贷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该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为依据,否认借贷合同的效力,却在具体判定借贷双方归还本金、支付利息及处罚方法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出入。判决的不统一显然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不加区分的一概否认是否有悖于合同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实际状况呢?这一问题在近年已经引起了法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问题的反复思索与重新定位有待进一步探讨。
笔者在寻求这一现实意义的过程中,对现行法律框架下的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进行思考,通过对现行各种合同效力类型的分析和总结,结合合同效力的认定,认为在遵循合同自由原则这一前提下,应当允许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行为的合法存在。国家以立法形式对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应当进行保护和鼓励,以结束当前非金融机构企业间借贷非法的状态。 二、解决途径
笔者以为现行法律中对企业间借贷的严格禁止是不恰当的,对现行相关法律可进行一定的修订。遵循合同自由的原则,可以出台专门的企业借贷法,明确非金融机构企业可以作为借贷的主体,确立其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性。当然,同时应严格规定主体资格,可与公司法的规定挂钩,严格区分合法主体与非法主体,设立一定的“门槛”。例如,个人独资企业不得作为企业间借贷的主体,防止个人借企业借贷之名转移资产。由于笔者更倾向于将此类行为归于司法范畴,法律制定不宜规定的过细,要给予企业自由的空间,因此,法律是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更多细节问题应以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规制。
由于现行的部门规章颁布较少,指导性不强,且存在众多盲区。笔者以为有关金融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及时制定或修订规范企业间借贷的规章条例,对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进行规范的认定,改变一直以来该类合同效力认定缺乏依据的情况。
司法解释应该是对企业间借贷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的主要方式,司法解释可以及时对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能够解决现实紧迫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应当对现有相关司法解释进行梳理,废弃已经不适用的司法解释,如笔者上文所述保留个别仍合理的司法解释,但是也应该加以修订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同时,笔者以为应当在新的或修订后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企业间借贷这一概念,确认其合法性,结束其目前合理却非法的尴尬状态。 三、结语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金融体制随之变动,企业间相互借贷现象愈加普遍。本文对企业间相互借贷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界定,初步分析了企业间相互借贷现象产生的基础,通过对实践中认定的有效和无效两种模式的评析,总结归纳出现行法和司法实践中处置的不同。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实践部门对企业间借贷的认识由过去的完全禁止变为目前有条件的认可。在司法实践中,也做了放宽的认定与处理。有些判决即使被认定属于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性质也不一定视作无效,或是即使作为无效处理,在处理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收缴、处罚,变为保护受有损失方一定的银行利息。这个发展过程暗示了未来国家对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的趋势是逐渐放宽限制。伴随合同自由理念的回归,以及企业间借贷不但没有严重干扰国家的金融秩序,还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紧缺的压力,起到了补充现有银行借贷体系的重要意义这一事实。同时,在我国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已经没有明确条文可以否定企业间正常的借贷合同的效力。司法实践中对企业间借贷合同判决无效已经缺乏合法根据。判定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的标准亟待重新审视。立法者可以考虑将企业间借贷作为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一种有益补充,尽快出台规范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黄野秋.企业间借贷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王晓云.对放松企业间借贷行为金融管制的财务思考[J].甘肃农业2006.2.
[3.黄维娜,胡辉.略论企业间借贷行为的认定及立法趋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
[4].徐远刚.非金融企业间借贷的正当性及规制途径[J].经济研究.文章编号:1 002—2589(2009)4—71—02.
[5].陈秋莲.企业间借贷行为法律效力的认定和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刘光华.企业间相互借贷现象的制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1):78-84.
[7].朱海年.企业之间相互借贷法律问题探讨[J].人民司法.2003.4.
[8].朱婉丽.中小企业融资中关系型借贷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 [9].参见张鹏.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换届暨2004年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2005.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1bfc6f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