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下课文小青蛙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课《小青蛙》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本课《小青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课文内容将识字寓于儿歌之中,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情趣。儿歌讲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课文中的生字展现的形声字旁的构字规律,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 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课程教学实施的核心,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限制,有趣、具体、细致的内容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虽然已经有半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但识字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教师仍需要指导识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教学背景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儿歌诵读,认识“清、晴”等12个生字和病字旁一个偏旁;会写课文要求书写的生字和横折提一个笔画;
能力目标: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朗读儿歌。喜欢小青蛙,有自觉保护青蛙的意识。
四、 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本课的重点。
重点依据:
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青蛙是一种益虫,学会爱护小动物爱护环境是本课的难点。
难点依据:
五、 教法学法
教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分析讲授法等;
学法: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法。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1
六、 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突出重点,环节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将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以一节课40分钟来设计,导入新课2-3分钟,讲授新课9-10分钟,课堂小结2-3分钟。
1、 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课开始,导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谜语: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候有尾巴没脚,长大有脚没尾巴。(前面两句是描写其特性和叫声,后面两句是描写其成长过程的。)
通过猜谜语让学生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生理特点等。学生猜出谜底便进入新课识字环节。
2、教授新课:(9-10分钟)
(1)识字环节:
进入识字环节就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之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带“青”字的新字。继而引导学生发现“青”和“清、晴、情、请”这些字的异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最后梳理: 首先,“清、晴、请、情”这些字是由“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形成的; 其次,这些字的读音与“青”字相同或相近,“清”的读音与“青”相同,“请、情、晴”的读音与“青”字相近。
在这个过程中,一则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特点,教给了方法;再则,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旨在训练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教师以“清”字为例,讲解如何识记这个字。示范学习、思考的过程:由三点水偏旁,想到了水。所以课文中写到“河水清清”。接着,再请学生用“清”字组词,老师再提供一组词语。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的示范学习、思考用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另外几个形声字。先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再推荐一个人展示学习成果。这个过程,学生借助形旁和语境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积累了语言,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写字环节:
课堂讨论结束后,进入写字环节。教师拿出生字卡“青”字,板书指导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再根据实际书写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重点落在:
第一, 位置上,独体字基本在田字格的中央; 第二,关键笔画,“请”字的言字旁第二笔是一笔完成,笔画笔顺是横折提。之后,指导学生修改、再反复练习,再进行全班点评。
让学生先尝试书写这样的设计,既尊重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准确真实的掌握了学情,教师再进行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2
以选字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生字。真正体现识字教学中的识字和运用相结合。
七、 板书设计
为了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串联和复习巩固,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运用,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八、 教学反思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作为主要教学材料,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字和运用结合,从而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说课完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c11f8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