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节是不是女儿节》,欢迎阅读!
七夕节是不是女儿节
七夕节是不是女儿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 , 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 你知道 七夕节是女儿节吗 ? 下面就告诉你七夕节女儿节资料,一起看 看吧! 七夕节女儿节资料 七夕节是女儿节 宋代以后的七夕节还有了“乞子”的风俗。明人《岁时纪事》 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 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这一记 载源自宋人七夕节俗。根据刘宗迪先生的研究,这些或用镂 金、珠翠、象牙、龙涎佛手香,或用蜡制的小人偶“摩睺罗” 源自西亚宗教的七月节俗,经过波斯、粟特等国家传入中原, 在宋代时与中国的七夕节俗融合。
可见,以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为基础的七夕时节,在唐宋 时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内涵,由“夜半无人私语 时”的拜祷变成了群体性的公众节庆活动。而无论是乞巧、乞 美还是乞子,实际上也都与旧时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 愿望有关。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对 于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妇女,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回事。”由 此看来,宋代以后的七夕节已经成了女子们乞求神灵护佑的 “女儿节”。七夕节故事 由秦至汉的四百年间,人们昂首遥望银河两岸的牛、女二星, 感叹一对爱人永远的分离,不禁伤悲,为之舞咏。东汉后期的 《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一首唱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 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西晋覆灭后,原来北方的贵族逃亡江南,重新建立起新的政 权,史称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为“南朝”。南朝人殷芸 曾讲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 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 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但使一年一度相
会。” 故事中这位“天帝”对于女儿的怜爱何其淡薄 ! 他看到女儿不
事妆容,独居可怜,便将她许配给河西牛郎。但他却又丝毫不 像一位父亲那样希望女儿享受婚姻与生活。为了惩罚婚后荒废 工作的织女,这位天帝竟又强行拆散了她与牛郎的家庭,仅仅 允许二人一年一会。 而这一年一会之期,便定在七月初七这天。南朝已经有不少诗 人开始歌颂七夕牛女之会,其中陈朝诗人江总的《七夕诗》描 写了织女七夕渡河与夫君相见之前的心理活动:“横波翻泻 泪,束素反缄愁。此时机杼息,独向红妆羞。”独居时的悲苦 和团聚前的娇羞正是古代大多数文人墨客对织女的想象。明清 女性笔下的七夕节 在《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以及唐 宋诗文等男性文人撰述的文献中,无论是织女还是古代的女性 都是供其观看、臆想的对象,女性的声音长久以来都是缺席 的。直到明清时期闺秀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我们才有机会 一窥她们的想法和心境。 牛郎织女的爱情中本就带有浓浓的悲剧意味,因此对于古代女 性而言,七夕在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着节庆的欢乐,反而容易衬 托出现实中闺阁女子的凄清孤寂,明清女诗人的诗作中常常有 这种情绪的流露。 仪征女子孙采芙写道:“一逢佳节一沾裳,会到双星思更长。 怪道个人真个巧,年年今夕在他乡。”孙采芙的丈夫没有一年 七夕与妻子在一起,而无助的妻子只能泪下“沾裳” ; 道光二 十一年状元龙启瑞的妻子,长沙人何慧生曾写有一首《浣溪 沙•七夕》:“帘卷西风月似钩。数声征雁度妆楼。身如弱柳 岂禁愁。 几片轻云犹带雨,半庭黄叶乍惊秋。画屏闲倚望牵 牛。”词句中充满清冷的愁绪,女诗人几乎把自己等同于“盈 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织女了。
另一方面,闺秀们对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解读,钱塘 著名女诗人柴静仪更指斥牛郎、织女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说: “钟情非帝女,好色岂仙郎。”言下之意,织女能够像一个世 间女子那样去爱,而好色的牛郎却根本配不上织女 ; 也并非所 有的古代女子都相信“乞巧”的作用,女诗人徐映玉则半开玩 笑地说:
“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饤妆台。一宵要话经年 别,那有工夫送巧来。”在她看来,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夕 能够相见,彼此诉说离情别意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给人间 送巧呢 ?
她们甚至对“巧”的价值也抱着怀疑的态度,常熟女诗人席佩 兰直截了当地说:“万事吾从拙,三生莫问天。” 席佩兰拒 绝以世人认为是女子之德的灵巧标榜,何等豪气 ! 同为常熟闺 秀的言忠贞也说:“不须更乞天孙巧,巧太多时易误人 ! ”南 京女子殷如琳也有诗云:“世间乞巧多成拙,疑是天孙巧弄 人。”这些质疑弄巧成拙的诗句,似乎是对“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回应,也是女诗人们对所谓的“女 德”和女子命运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407f91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