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的文房四宝笔》,欢迎阅读!
中国的文房四宝-笔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名称来历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当下还有有知名的“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店毛笔。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因为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商王朝的存在。
早期的毛笔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在一些岩穴中、石崖上绘刻有彩画、线画、浮雕等,这就是岩画。绘制这些岩画,最初是用具有一定“笔”功能的天然物品,这些器具,算是最早的“笔”了。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蒙恬造笔”。湖笔之乡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流传有蒙公(指蒙恬)造笔的故事,称蒙公为“笔祖”。蒙恬所造
之笔,用料多样,是属于兼毫之类的毛笔,制造工艺也较复杂。这种兼毫毛笔,不可能是初期的毛笔。所以也有人说,所谓“蒙恬造笔”的“造”字,指的是制造之“造”,而不是创造之“造”。蒙恬虽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在文化史上也是有贡献的。
毛笔的发展
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弱水)地区,发现一支西汉毛笔,这就是著名的“汉居延笔”。笔杆木质,整支笔杆劈为四爿,合成圆杆,笔头被夹入末端,外缠以细枲,表面涂漆固定,笔杆顶端用木帽束缚。这种结构,可在笔头用废后更换笔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退笔”。
历史上有退笔冢的故事。相传在陈、隋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永欣寺僧人智永(“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练字异常勤奋,“积年临书《千字文》,得800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冢”(《书法正传》)。
汉代“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工艺的重大改进,至今仍然是我国毛笔制作的主要方法。
自三国时代以后,《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笔经》分别记述了两种制笔方法。前者为分毫,有心,不裹纸;后者为杂毫,无心,裹麻纸。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称为“宣毫”。 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远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国,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毛笔。 唐宋时期,宣州制笔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陈氏即为“作笔名家”,创造了“诸葛法”。
宋代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流行,与当时书写方式改变有关。宋以前多是跪坐于席,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为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促使笔毫的多样化。
湖笔的兴起
自南宋偏安杭州,制笔业也随之由宣州一带移往江浙一带。湖州善琏镇一带,所产之笔称为“湖笔”。自元以后,昔日声名显赫的“宣笔”便逐渐式微,并为“湖笔”所代替,湖州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善琏镇成为“湖笔”之乡。
元代,除湖笔外,湘笔也很著名。湘笔原为唐代郴州笔,为在现湖南省长沙市兴起的一种名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f1e7a2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