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韵味无穷的修辞格

2023-03-15 06:09: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感———韵味无穷的修辞格》,欢迎阅读!
修辞格,通感,韵味,无穷
通感———韵味无穷的修辞格

摘要〕通感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用的比较频繁的修辞。用以对变化多端的事物,无法用具体形象来描绘透彻时,以移觉的方式让人获得清晰的印象。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更加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

〔关键词〕通感修辞散文诗歌韵味

在现代汉语修辞学里有移觉这一名称,又名通感通感即人们于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能自然得体的转移,把人们某个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通过对一种感觉的描述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方式,用以启发和帮助读者产生恰当而深远的联想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把形容光辉的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个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觉,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觉,这些就是通感在用词上灵活性强,其句意需反复咀嚼,方能领悟其韵味。总之,通感是用来渲染诗、词、文类之意境的一种积极修辞格。

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著《荷塘月色》一文,里面有两处用到通感修辞手法。一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把阵阵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抓住了荷花的清香与歌声的断续之特点,把它们写活了,这种超乎寻常的比喻,乍一看好像不合理,若仔细玩味,便觉恰到好处。二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到灌木丛中的黑影杨柳枝的稀疏的倩影,由于月光的不均匀,光与影就有了分明的层次,又使作者的视觉通感听觉好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声音之悠扬、轻柔,那韵味之和谐、悦耳,那节奏之匀称、舒缓,更是别有一番情致。

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就莫言小说的《红高梁》中的两句话而言,既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情情感,又能使读者与之达到共识。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这样巧配词语,妙造句子,显然要靠听觉通感视觉的描写,才能相互沟通,使读者心领神会。

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更加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游思集》第三辑中的第一篇里:你像光明的叛逆,冲过黑夜的监视,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穿过地下的牢狱,向被束缚的种子宣布自由吧!一节,其中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属于译句,另一种译文,将此句译为:划破湖水黝黑的沉闷)。水黝黑黝黑的湖水黝黑是颜色,属视觉。喑哑哑了不能出声,湖水浪涌而出声,现喑哑,是听觉所及范畴,固然属于听觉。这句将视觉通感听觉。这一变通,既使整节诗的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句,又使这一句诗的意义更加


深远,塑造出所向披靡的战斗者的春天的形象。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乐声时而凄艳婉丽如芙蓉泣露,时而欢快动人如香兰烂然含笑。这都是基于通感联想的形象比赋。青年小说家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这样写唢呐声:声音像鸡鸣,像鸭喧,像狗在跳跃,像牛在嘻耍,像丰收的锣鼓。一串串杂乱的音符在争吵,在冲撞,在扭打,你咬着我,我咬着你,流出血。”“音符一个个像花开了,像星星亮,像满山野杨梅红了,又甜,又酸,又涩。几乎调动了人的所有感觉器官,暗示了一个充满反抗、争斗和酸甜苦辣的人生世界。那种最复杂、最难表达的事物的内在底蕴,也能让人心领神会而经久难忘。

文学作品里,运用通感手法,不仅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感情,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作品主题,不仅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还可以把陌生的事物摹喻得形神俱佳。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荷塘月色选编.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1.05 2 闻一多.死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01 3 鲁彦作品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5 4 莫言.红高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8

5 泰戈尔.游思集.1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

6 李贺.李凭箜篌引.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7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歌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d86374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