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行为干预是健康教育的核心,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和工作的效果,主要是要看其是否使人们的行为切实发生了改变。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能动反应,是人的生物学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行为的产生可将人的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两种,根据行为的可改变性可分为高可改变行为和低可改变行为两类,根据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又可把行为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要想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找出人们行为产生、维持、消除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维持或消除是因为受到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反复出现促成了某种行为的建立、维持或消除。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如果个体因为实施某种行为受到社会鼓励或支持(包括对行为结果的自我心理满足感和愉悦),这种行为就会维持,否则就会被逐渐消除。格林模式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倾向因素(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现有技能等)、促成因素(环境支持、服务提供)和强化因素(来自周围的鼓励、肯定、批评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还包括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综合上述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应考虑以下干预策略: 政策干预:通过出台、改变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措施,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制性影响和干预的措施。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立法强制用工单位为雇工购买健康保险、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强制实行防护措施、国家推行全民免疫规划等。也包括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如当前我国政府为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进行财政补贴,美国政府为减少人们吸烟而采取的提
高烟草税收,从而提高烟草价格的措施,澳大利亚政府为降低水果价格、鼓励人们的多吃水果而采取的对水果行业的财政补贴等。
环境干预:通过改变环境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为人们开放体育运动的场所、改水、改厕、绿化等。
信息干预:通过教育、传播、咨询等措施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行为改变或维持的知识、信息,以促使人们形成促使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态度、意识、价值观,掌握健康技能等,最终促使人们行为改变的措施。
人际干预:利用同伴压力、社会示范、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
组织干预:在组织机构内采取促使人们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组织集体活动、出台内部规章制度、改善人际关系、办公环境,包括奖惩制度等从而促成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
服务干预:通过服务的提供从而促成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人们提供就近的免费的血压测量服务、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安全套等。
药物干预:采用服用药物,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措施,该措施一般应用于心理行为治疗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b8f13c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