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2语气词》,欢迎阅读!
![语气词](/static/wddqxz/img/rand/big_15.jpg)
第十二讲 语气词(一)
——关于“吗”的形、音流变
1、在汉语史上,语气词“吗”先后有“无、磨、摩、麽、嘛、末、吗”等多种书写形式。“无”在中唐以后的诗歌中可以见到,如: 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诗) 肯访浣花老翁无?(杜甫诗)
“磨”和“摩”见于敦煌文献,《祖堂集》中也有大量“摩”字用例,如:
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磨?(敦煌写本《云谣集》)
三日后问侍者:“这个诗僧在摩?”(《祖堂集》) “麽”虽然在后世刊刻的中晚唐诗中已有用例,如:
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麽?(王建《宫词》)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麽?(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但是在同时资料中却没有这种写法。宋代以后“麽”已经是最常见的写法了。如:
先生笑问有酒麽?(杨万里诗)
此外,金元以后偶有写作“嘛”、“末”的例子: 东风惊落满庭花,玉人不见朱扉亚。孩儿,莫不是俺无分共伊嘛?(《董西厢》)
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错寻思了末?(《拜月亭》)
“吗”清代才出现,普遍使用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2、“无”,《广韵》武夫切,微母虞韵,上古明母鱼部。后来在北方话中轻唇音从重唇音分离出来,否定词“无”遵从一般音变规则从重唇音变为轻唇音,再变为零声母(m → v → ø),而主要元音则从 a 变成了 u ;但是已经虚化的语气词“无”仍保留重唇音,主要元音仍然是 a1。大概是为了区别,为了解决形音矛盾,五代前后便在书写上改用读音近似的“磨、摩、麽”记录口语中的这个词。
“磨、摩”,《广韵》“莫婆切”,“麽”不见于《广韵》,《集韵》“眉波切”,都是明母戈韵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摩、麽”所在的歌戈韵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a 演变为 o、uo。结果“麽”字又出现了文白异读:口语中该词仍读ma,与当时的家麻韵(读
1
《全唐诗》中语气词“无”和表否定的“无”都押鱼虞韵,直到宋代仍然如此,看不出分化的痕迹。对这种现象,王力(1980:452)解释说:“可能是读文言音来凑韵。”
a)韵母相近或相同;书面语中“麽”则变为mo等。 金元以后又换上以家麻韵的“麻”、“马”为声符的“嘛”、“吗”,又一次解决文白异读的矛盾,使口语与书面语读音重新得到统一。至于元明时期的“末”,本是入声字,《广韵》“莫拨切”,明母末韵,音muat ,但《切韵指掌图》以“末”配戈麻,《中原音韵》“末”入歌戈韵,这表明元代其入声韵尾已经消失。“末”不读家麻韵而读歌戈韵,这种情况同宋代“无”可以与鱼模韵相押、宋以后“么”可以和歌戈韵相押的现象可能是一致的,都表明该语气词实有文白两读,书面语中有崇古倾向。2
可见,从唐代以来,尽管语气词“吗”的书写形式递相更迭,但该词在口语中的实际音值基本没有太大改变。书写形式的更迭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该词的实际语音。
2
此外也许有这类情况:语气词“麽”处于句尾,语音结构易于简化,主要元音容易弱化,读作ma还是读作mo有时可能难以分清,写作某字只求相近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01707d581b6bd97e19ea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