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2023-01-30 22:27: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欢迎阅读!
义和,马克思,必要性,浅析,传统文化
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

《原理》课小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

[摘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中国化,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又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诉求,更是现实中国的发展诉求,这是一个必然历史过程。只有深刻的领悟、把握这种必然性,才能树立起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觉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相结合,必要性

[正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前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至关重要。

由于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的结合,造成我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自己历史哲学文化缺乏应有的学习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俩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文化特色的具体文化形态,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彰显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内容的客观性与应用的实践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营养和精华。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是由欧洲人以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而创立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它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因此,推动两种优秀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是产生新文化实现文化自我超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坚持历史尺度、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即“一切先进文化,都必然是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符合客观真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由此评判标准,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性是历史尺度的体现,科学性是科学尺度的体现,而民族性和大众性即是对价值尺度的体现。可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其科学性的根本保障,承继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使其保持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此外,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必须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所以说,与中国传统


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俩者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客观要求。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因此,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以破立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合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才能促进自身结构的完善与进步,实现自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文化要在当今时代再次彰显生命力就必须靠当代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新的解释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从暂时性的方面来对待一切事物,坚持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方法,破立的相互结合来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一方法根本上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 ()俩者相结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 对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是一种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文化, 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逐渐融人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这种崛起,是中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文化标志,也必将以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鲜活的力量。现实发展中的中国已经向世人展示出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一方面,文化与意识形态虽不完全叠重,但在任何时候,意识形态都始终文化的核心内容所在,是不同文化呈现自身特色的根本标志,它赋予文化以各自相应的性质”。我们所构建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而把社会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但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绝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其题中之义。另一方面,文化的崛起,内在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仅是对于其中精华部分的承继和糟粕部分的抛弃,更在于承继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其科学性的原理和方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其现代转型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这一体系即是我们所要展现于世界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标志,也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不懈探索与研究,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崛起的现实诉求,也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3929e539ec3d5bbfc0a74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