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熹教学论与中学语文教育》,欢迎阅读!
朱熹教学论与中学语文教育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历任数职,重视教育,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作为教育家,朱熹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教育理论。学术界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多有研究,成果丰硕。朱熹的教学论对当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目的论
任何教育都有其目的。在不同的社会,教育目的则是全然不同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1](P70)。教育目的历来受到各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宋代理学勃兴,实质是儒学在新时代的产物,如何确定不离儒学又适应宋代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呢?朱熹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朱熹首先主张教育目的是要使人性向善。他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为善的本性,而“气质之性”有善恶之分。在“人心”与“道心”之间选择,人便有善与恶两条路。“人心”是人的欲望和要求,追求欲望则人变得自私而无益。“道心”是天理、义理,是普遍的真理,人应追求“道心”。中学语文教育的更高目的,与朱熹所提相似,即要引导学生向善,追求真理,回报社会。
朱熹所提倡的教育目的首先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和道德信条,即仁、义、礼、智、信的内在品行修为以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回归,也提倡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朱熹的教育目的中有部分极端的提法,但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好的。中学时期,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时期,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中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者,朱熹的教育目的论不无意义。
针对宋代的学校教育,朱熹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教育目的。对于宋代的学校教育以记诵典籍、训诂古字以及文词为主的教育方法,朱熹评价为“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这是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讲白鹿洞时期,朱熹确定了教育的目的,重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一个时代的教育目的要与时代的教育需求密切相关,既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在经济时代无限制地顺应经济的发展,而仍要以培养引导时代精神向健康道路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
朱熹最后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圣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为达到这个目的,朱熹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以古代圣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时时处处让学生向孔子、颜渊、曾参、孟子以及后世的“圣贤”学习。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论
在教学中,朱熹认为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从文献看,朱熹提出了以下几个
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中学语文教育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其一,善于启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由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朱熹对此有自己的认识,“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论语集注》),并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此正所谓时雨化之,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忽然得这些小雨来,生意岂可御也”(《朱子语类》),将教学比作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并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读书之事,只有启发,不可相助。并認为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其二,学思结合。对于儒家所提倡的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vhywfEcr9J/hloiSNooU4g==,朱熹认为“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形象而中肯。
其三,温故知新。朱熹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他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所得”,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讲究温故知新,使学生学习深入下去,但是温故知新不能一味让学生重复记忆旧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旧知识点,从旧的知识点里引得新的知识出来。对于教师,朱熹也要求“温故又要知新。但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朱子语类》)。
其四,承论立论结合。在处理已学知识和新学的知识的关系上,朱熹提倡要虚心向前贤学习,但是对待已有的知识,也不能盲目迷信和墨守陈规,在虚心学习方面,他说“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他,却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朱子读书法》),同时他还主张,在读书的第二个阶段,要做到“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学规类编》)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论
朱熹的教育中贯彻了德育。朱熹认为德育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行并重。朱熹认为道德修养须从“义理”和“践履”两个方面进行,义理为前提条件,践履是穷义理的目的,他还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止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辑略》)。
二是循序渐进。朱熹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明人伦的目的,是需要很长的教育周期的。为此,朱熹提出了分阶段、化解终结目标的方法,要求各阶段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小学和大学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贯彻德育要注重循序渐进,把握学生发展规律,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的嵌入式教学。
三是禁于未发和正面引导。朱熹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要积善去恶,同时,还要注意正面引导。为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形成,来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朱熹在教育实践中,亲自制定了《童蒙须知》、《训蒙斋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尽早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读书习惯,禁于未发,并正面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德育的效果。
总之,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出的教育的主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论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了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论以及德育论的思想,这些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洋波,秦玉峰著.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洪亮著.中国古代教育史简论.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6
[3](宋)朱熹撰.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4]周德昌编著.朱熹教育思想述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兰帆(1980-),男,湖北松滋人,浙江省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中学语文教学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36c61b3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