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2-12-20 16:29: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欢迎阅读!
孔子,意义,现实,思想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三。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国人也越来越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信仰缺失等一系列严重社会道德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注重改革开放,提倡“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近年来的“孔子热”“国学热”也验证了这一点,人们渴望从2000多年前的儒家经典思想中找到解决目前社会困境的方法。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目前流传于人们生活中孔子语录多是经过2000多年的去伪存真保留下来的经典思想,这些思想对现在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孔子的治学思想, 孔子思想是个庞大的体系,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向被认为是他思想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突出特点是: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启发式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与行结合,将获得知识和增长才干结合起来,在孔子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从而感悟到“仁政” 的精华及要实现天下“和谐”的不易。无论多么艰苦,师生风雨同舟,从没有放弃自身的理想。然而现在的大学教授叫“老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功利化,“老板”拿到课题交给学生做,自己忙着评职称,至于学生能学到什么好像跟他们没关系。而且现在学校过于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天堂”里无忧的生活,尚失了前进的动力和理想,同时少于与社会接触,缺乏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所以一旦毕业,短时间内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复杂的规则中。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论




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在处理所有的关系上,孔子都贯彻着这种对分寸的把握。下面我们从对人生态度、对亲友,对工作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种分寸的把握。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并起,诸侯之间混战不断,社会结构和典章制度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孔子适周仕齐,无功而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仁政思想根本无人赏识。孔子向往尧舜的君子时代,而厌恶自己生活的礼乐、道德崩坏的时代,孔子是孤独的,无人与他为伴,无人理解他,然而孔子又是在孤独中开始杏坛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反观现在,浮躁、急功近利等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充斥整个社会。孔子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忍受寂寞,那么他就不可能取得令世人景仰的成就。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到齐国去,希望能做官。齐国国君齐景公两次问政于孔子。孔子第一次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次说:政在节财。齐景公听了都很高兴,想给孔子一块土地,这时的孔子可能觉得终于有做官的机会了!没想到晏婴出来反对,结果孔子被打发走了。

孔子五十一岁才做官。四年后,孔子五十四岁了,因为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出现了分歧,离开了鲁国,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到其它国家传播自己的思想。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七十三岁故去。

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之后,子路留在了卫国。五年之后,子路因卫国战乱而死。而且还被剁成了肉酱,孔子知道后,让人把刚做好的肉酱仍掉。从此不在吃肉酱。其实子路是非常听孔子的话,为了扶冠,冠歪了。这正是孔子的思想。孔子说:这是上天要断绝我阿。 孔子到处拜访老师学习孔子可以说是学无常师了。道家的老子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二人见过面。《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因为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的问题。为此,孔子特意的去拜访老子。

无论生活的环境多么恶劣,孔子坚持学习,坚持修身养性,从没有放弃对“君子”的追求,从没有降低自己的道德、礼仪标准。事实是现代社会人们以“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为借口放弃加强自身修养,转而去享受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下的纸醉灯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288739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