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欢迎阅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刘彦成 张迪妮 张 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摘 要:美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述美学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境界;美学
美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已成为重要而复杂的学科。 作为学科,就应该有它
的学科定位,也就是对应它作为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分野、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做出界定。 美学说到底就是要研究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读,我个人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审美关系--即审美
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美学这门学科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思考的一个起点。 对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而言,是它们现实、深层的存在。 它决定了主体与对象彼此从属的相互依存性、相互肯定性。 所以说,审美关系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 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我想此话大概是这一关系某一方面的恰当写照吧。
审美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审美关系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有一种深层的,对于表层的主体意识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性质的和谐与沟通。 康德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曾提出“共通感”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意义指不同主体对相同对象有做出相同审美判断的可能性,继而发展到主体与对象可以发生审美与被审美关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体与对象的深层“共通”,才可能有现象中关系的实现。 纷
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何以可能? 需要我们确认有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关系,使它作为一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个理论的基础。
研究美学原理,最重要是要知道怎样去审美。 审美是有审美需求的内在动力。 也
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 审美需求是与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 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 生存本质的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 马克思曾指出,审美活动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这个观点并不否认审美需求的深沉性。 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时候,生存的主题是肉体的维持,这时,物质实践的要求遮盖了审美的需求;另外,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 为审美需求的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细致、成熟的手段,所以,在这两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实践常常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但是,马克思还指出,仅仅是为了肉体生存的物质实践是“异化”存在,作为真正的,非异化的生存是完整的, 这种完整性自然包括了使主体与对象合一的审美;而且,马克思恰恰还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能按各种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也就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型”。 这种说法充分证明审美与人的本性,人的真正生存的深沉关系。
其次,把美学原理引用到生活中,我个人的感悟最深的是:美学之为美学,最主要
的就在于它思考与探索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凡是关于一种和谐、健康、自由、充实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或至少是美学的重要资源。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
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①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并不是从外部看它究竟做些什么事,而是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态度。 比如,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并非一定是目不识丁的愚民莽夫,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也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并非都是成就了惊天伟业的旷世奇才。 即使人们都做着相同的事,但由于了解程度的互异,精神状态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李泽厚先生云:“宋明理学所宣讲的‘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都实际指的是这种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悦志悦神的审美形态。 ”②对美学理论的研究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令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我将要去追求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就人生境界而言,有的人蝇营狗苟,有的人勇猛精进。 然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超越了小我,进入了大我的境界,是自我与世界的合一,掌握了生活的真谛,去体会万物的滋养。 这种境界,回到了生存本身,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它与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合一的。 我们不仅要看到真、善、美本身的光芒,更要看到美本身的光芒,并学会去寻找、捕捉这美的光芒,以点亮我纷繁的人生之旅。
顾盼往昔,业已接触所谓“艺术与美”数十年,却不曾如此之深刻的去认识美,感
受美。 更不曾如此之深刻的去顿悟人生。 正所谓书本之小,收获甚多。 做人不应苟且于现实的浑浑噩噩,不应彷徨于现实的浮浮沉沉。 沐浴着美的阳光,去净化心灵,以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去笑看人生。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注释:①引自冯友兰.《冯友兰
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9 页。
②引自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69页。242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c813e0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