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十年李杜之争研究现状》,欢迎阅读!
摘 要:国内近十年对李杜之争研究主要包括对历代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探讨李杜优劣之争涉及政治思想、学术及审美原因,海外李杜之争的诗学研讨现状分析,结合李杜之争反思当代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但对宋代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海外视角的李杜之争研究尚不多,颇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诗话;诗学;李杜之争 作者简介:金华(1975-),男,重庆人,文学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呈现出鲜明的尊杜诗论倾向,而“李杜之争”是中国古典诗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话题,根据知网搜索,我们梳理发现,近十年国内外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代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
各个朝代对李杜之争的研究分析,包括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近代、现代对李杜之争背后的社会性和文论进行联系分析。据中国知网统计,国内1980年代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以开始兴起,而2010年代后,对明代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论著成果则较为丰硕。
如2002年,徐希平《博取众长,独树一帜―杨慎论李杜评析》[1]《一文探讨杨慎对李杜的评价。作者从《升庵诗话》对论李白、杜甫论述的篇幅予以对比,再细分李杜诗歌立意、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等差异。2005年,伏涤修《李白诗受后世诗评家贬抑冷落原因探论》一文[2]探究了李白诗影响力落伍于杜甫的原因。提出这与儒家的诗教传统、诗体发展的演变、诗派传承的风气有关。2009年,高小慧《孰为诗“圣”―杨慎“扬李抑杜”论》一文[3]再次探讨杨慎对李杜的评价。作者认为,杨慎标举李杜并尊,实际更偏爱李白”。
2012年,韩昀《明代文人视野下的李杜诗歌比较》[4]一文指出明代因多种原因,对李杜之争产生了新的见解。认为明代李杜之争复杂多变,该论文对明代李杜之争与宋代相比的变化作了分析,比较侧重审美理论。2012年,申东城《从历代著名唐诗选本看李白杜甫诗歌的接受》[5]一文总结历朝历代对李、杜诗的接受情况,即唐人较崇李,宋人较尊杜,明人李、杜并重,清人反思前人,大胆肯定杜诗之变。2013年,岳进的《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李杜之争》[6]则结合文本细读,论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李杜。以上两篇文章都从明代唐诗选本的角度,探讨了明代崇杜与扬李的两种情况。
还有当代李杜接受研究梳理的如余恕诚《论20世纪李杜研究及其差异》[7]本文从主要方面回顾了20世纪李白、杜甫研究情况,并从20世纪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背景、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新的理论方法与传统诗学相结合、学术上重大突破与遭遇困难寻求出路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两家在研究上出现差异的根源,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这些文章或从整体上分析原因,或从个别作家入手,或从诗歌选本探讨,角度不同,各有可取之处。但这些文章文学批评方法层面研讨还有待深入。 二、探讨李杜李杜优劣之争涉及政治思想、学术及审美原因
这类研究将李杜之争与社会大环境结合,实际是一种社会学批评。具体又可细分几个方面。
一是提出杜诗实际占上风,胜在圣者情怀,这即是李杜优劣的根本原因,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这类观点实际是一种主导意识形态的研究。如张秀成《李杜优劣新论──圣者情怀:李杜优劣的根本原因》[7]一文重新探文论史上的李杜优劣问题,提出,过去的李杜优劣之争没有能系统剖析李杜的优劣问题,更没有挖掘出李杜优劣背后隐含的思想以及学术缘由。 二是提出李杜优劣论争折射时代的诗学观念差异。比如反映了中唐韩愈与元、白两大诗
派在诗学观念上的差异和竞争。如谢思炜《李杜优劣论争的背后》[8]李杜优劣论争反映了中唐韩愈与元、白两大诗派的诗学观念上区分与争鸣。
三是李杜之争涉及的审美差异探讨。如葛景春《李杜审美差异论》[9]探索李杜审美观的差异及所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而探讨“李杜”并称的深刻内涵,认为李、杜审美差异的原因与个人因素、家学因素、地域文化因素和时代因素等相关。
四是李杜优劣背后的文学思潮原因、社会文化原因探究。如葛景春《李杜之变,是唐诗主潮之大变》[10]、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思潮的转型》[11]葛景春《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12]三篇文章深入探讨李杜之变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作用。李白与杜甫的诗风迥异。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差异,不仅源自诗人个性与个人风格的不同,这更是唐代诗歌主潮的变化,更是由壮阔深邃的文化思潮演变所引发。 三、结合李杜之争反思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不少学人系统阐释李杜之争对当下批评的启示。他们认为所谓“李杜优劣论”的起自刘煦《旧唐书?杜甫传》“: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日„„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如熊开芬《再论李杜》[13]提出,李杜研究,大多以作品辨析最为常见。本文则试图从李杜诗学理论与创作的结合维度,重读李杜,试图让更多文学人有李杜精神。这种研究是一种诗学批判的现代意义探索的努力。
何休《一代“诗圣”的真正悲剧――也谈杜甫兼及李、杜批评问题》[14]提出,杜甫面对时代苦难的执着的现实主义吟唱,凭藉其真诚的悲悯情怀与卓越的艺术天才,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奠定了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地位。这实际上在呼唤今天的诗人、作家要有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和入世精神,方可能有文学上的建树。子规《唐人为何要将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15]也研讨认为李杜并尊与社会相关。刘尚慈《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对李杜优劣论的一些思考》[16]也撰文提出,自唐代产生的“李杜优劣”论争,迄今仍在继续。 综上所述,历代李杜接受研究涉及领域、深入已颇有成果,但存在的问题是,宋代以及海外视角的李杜之争的接受研究较少,文献尚不多。李杜优劣背后其实是文学批评之争,是文学创作方法,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博弈,也是诗学、美学的争议,这些诗学问题有待学界继续研讨。 参考文献:
[1]徐希平发表的《博取众长,独树一帜―杨慎论李杜评析》,《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01期。
[2]伏涤修《李白诗受后世诗评家贬抑冷落原因探论,《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3]高小慧《孰为诗“圣”―杨慎“扬李抑杜”论》,《运城学院学报》2009 年6期。 [4]韩昀《明代文人视野下的李杜诗歌比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4期。
[5]申东城《从历代著名唐诗选木看李白杜甫诗歌的接受》,《中华文化论坛》 2012年02期。
[6]岳进的《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李杜之争》,《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9期。 [7]余恕诚《论20世纪李杜研究及其差异》,《文学遗产 》2006年02期。 [8]张秀成; 张原成《李杜优劣新论──圣者情怀:李杜优劣的根本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7 期。 [9]谢思炜《李杜优劣论争的背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02期。
[10]葛景春《李杜审美差异论》,《唐代文学研究》2006年00期。 [11]葛景春《李杜之变,是唐诗主潮之大变》,《杜甫研究学刊》 2000年03期。 [12]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思潮的转型》,《中州学刊》 2004年04期。
葛景春《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3]马积高《李杜优劣论和李杜诗歌的历史命运》,《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02期。
[14]熊开芬《再论李杜》,《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5]何休《一代“诗圣”的真正悲剧――也谈杜甫兼及李、杜批评问题》,《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2期。
[16]子规《唐人为何要将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文史杂志 》2006年0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f2eb115ef7ba0d4b733b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