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究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问题》,欢迎阅读!
探究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问题
【摘 要】“过渡型社区”是我国城市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新型社区形态,形成于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治理难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一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以徐州市H社区为个案研究对象,调研并总结出其治理的困境。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
1.过渡型社区的界定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截止到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城市化率近十几年年增长都在1%左右。“过渡型社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产物。过渡型社区,不是自生自发形成的社区,而是通过某种外部力量在短期内形成的,实践证明,多数情况下,是在政府强制性权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其居民尚处于市民化过程中,因而有学者称之为“二元社区”或“过渡型社区”。
笔者认为,过渡型社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权力层面讲,过渡型社区是从“村民自治”到“居民自治”的过渡,“村民自治”承担了生产与生活两方面的职责,然而“居民自治”因其已纳入到城市政府规划之中,社区治理的部分职责由政府承担,所以,在此过渡的过程中,完成制度保障的过渡是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第二,从经济层面讲,过渡型社区大部分由失地农民组合而成,农民“依地而活”的生产方式被打破,重构新的生产方式需要一段时间,如何最大程度减少“生产方式真空”带来的伤害,是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又一问题。
2.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结合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对徐州市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展开个案研究。本研究调研包括随机抽样的社区居民个人问卷调查和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人群代表性人物进行的个人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着重考察社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居民的社区参与、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等几大方面,并收集了被访人的部分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我们的调研中,多次在H社区过渡型社区共选取10位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形成一定数量的个人深度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为研究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治理提供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数据资料基础。
本研究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标和方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结果如下: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8%。其中,一般情况为,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为45.22%,女性为54.78%。
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为33.9%,初中为33.0%,高中或中专为22.6%,
大专为6.1%,大学本科及以上为4.3%。
从年龄段来看,19岁以下为3.5%,20-29岁为28.7%,30-44岁为22.6%,45-59岁为15.7%,60-70岁为17.4%,70-80岁为9.6%,80岁以上为2.6%。(注:所有结果均为SPSS18.0运行的自然结果。)
3.徐州市H社区治理困境
3.1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失地农民是“过渡型社区”中的第一批常住者,他们大都是被动进入社区的,即是指主观上不愿意被城市化或还没作好城市化的准备,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最终被融入城市的。据调查,H社区是由11个自然村组成,共3万多人。因徐州市政开发需要,各村庄从2006年起,陆陆续续进行搬迁并集体安置。他们是和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同时同步产生,“过渡型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居民所面临的问题。
按照H社区居民的说法,他们现在不是农民身份,因为现在没有了土地,但也不算是具有城市居民身份,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待遇并未达到云龙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于物质的搬迁,“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阻碍了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导致自我认同失调。在H社区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存在的相对剥夺感的增加。在传统农村社区,村民之间由于就业、生活方式等同质性高,即使存在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停留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在“过渡型社区”形成过程中,各种利益分化聚合导致一部分人收益大幅度提升,另一部分人获利较少甚至是利益受损,从而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尤其是,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集体经济财产被社区中部分人员“瓜分”后,导致H社区中村民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不满情绪,进而对于社区“满意度”、“认同感”较低。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剥夺感带来的是社区认同度的降低,H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虽存在着类似于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但由于内在认同的缺失使得本地居民并不认可自己城市居民的身份,反而是更加倾向于认同过去的农民身份。
3.2居民的社区参与率较低
因为H社区是由不同村庄的村民组成,所以各自为政,各自聚居,依然维持这原有的“村落”生活,对于公共空间的维护、管理存在着“三不管”心态,致使社区的治理情况较为混乱。但是,据收集的数据显示,H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较为强烈,只可惜缺乏参与途径与渠道。
居民的社区参与和制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否具有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和渠道成为影响过渡型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渡型社区本身的特点,当前社区为居民参与提供的制度化渠道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有参与意愿的居民未能真正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工作中来。当前过渡
型社区中存在的合法的对社区公共事务负责的正式机构主要有三种,即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而目前H社区主要是由村委会来管理社区。除此之外,社区中还零散存在着其他的一些衍生或民间组织,如志愿服务队、中老年健身队(自发)等。
3.3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过渡型社区”建立后,由于居民自治组织的不完善以及相当程度的“内卷化”,实际担负社区管理工作的是直接与社区接触的乡镇(街道)一级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对于“过渡型社区”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于社区人口、治安、组织、党建、服务、文教和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过渡型社区”自身人财物的限制,权力与责任的缺失,致使社区自身没有相应的能力提供这些社区公共产品,出现“过渡型社区”管理过程中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
据调研,H社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治安问题,以及无公共厕所等生活问题。对于社区的管理,在过渡型社区阶段,H乡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管理的力度,为H社区的居民自身建设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适当放权,积极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
4.结语
过渡型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社区,存在着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问题,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然而,如果不能够将过渡型社区进行良善治理,那么,很可能,过渡型社区的进程会是对于失地农民的新一轮的剥夺,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参考文献】
[1]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2005,(5):104-109.
[2]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6,(1):86-106.
[3]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e2457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