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三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调整》,欢迎阅读!
第三章、現代資本主義社會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調整
壹、資本主義的定義與特徵──工業體系的現代化 一、定義:一種由私人企業控制的經濟體制,有一套生產和分配方式,與金融體系密切結合,結構完備而複雜。 (一)資本:1.字源:拉丁語指頭部。12、13世紀時,有資金、存貨、款項或生息本金等含義;由義大利創造。 2.演化:14世紀後普遍使用,有本錢、資金、財富等普遍意義,亦指稱整體國家財富或民族遺產。 (二)資本家:1.字源:17世紀中葉出現;法國三級會議曾新訂資本家的稅則;顯見資本家已被視為獨立階級。 2.演化:大富翁成18世紀後期資本家的狹義用語,不定指企業主或投資者;仍與金錢概念聯繫。 (三)資本主義:涵義和定義混雜。廿世紀初,資本主義在政治論爭中,以作為社會主義的天然反義詞而出現。 1.字源:初指富人地位、排斥他人後的資本,或資本效益非出於自己勞動中取得的一種經濟和社會制度。 2.演化:廿世紀初及1917年俄國大革命以來,資本主義(Capatilism)一詞已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和用法。 二、資產階級的崛起:出身中產階級的資本家,憑著生產技術和經營體制,逐漸凌駕傳統的封建土地貴族之上。 (一)源起:工業革命中,資本家(資產階級)首度接管和掌控工業生產;其經營態度與方式有別於傳統工業體系。 (二)擴張:中產階級(銀行家、商人、自由職業人或高級官吏)與工業資本家(工廠、礦山、鐵路主人)合而為一。 (三)爭權:資產階級財富雄厚,政治上卻毫無地位,於是不滿土地貴族與王侯操縱政治的現況,而亟思改變。 (四)議政:十九世紀前半,西歐發生多次中產階級的革命或國會改革運動,新興資本家終於獲得參政的權利。 三、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支配原則;十九世紀後期達於全盛。 (一)背景:工業革命前的資本活動,多由土地貴族與上層中產階層所操縱與經營,仍未脫離農業和商業色彩。 (二)形成:1.工業機械化後,機械昂貴非一般人能有。故資本、原料、機械與工人的組合,產生了工廠制度。 2.工廠組織日大、分工日細、機械愈為複雜;私人企業乃合股募集資本,並雇用專業經理人經營。 (三)擴張: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合謀並進,大肆搶占世界市場和殖民地而難分軒輊。 四、資本主義的主張:大致上,主張資本主義者與反對私有財產和強調平均分配的社會主義者的主張針鋒相對。 (一)內容:強調個人財產的保障、生產工具的私有、經濟活動的自由、競爭原則的維持與牟利動機的肯定等。 (二)代表:英國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及其於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主張政府不應干涉工商活動。 (三)內涵:1.每個人都是自己經濟事務的最佳裁判者,自由競爭和致富的慾望可以導致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 2.儘管每個個人是自私且常不顧及共同利益,但他們的活動卻自然而然地趨於全體共同的經濟福祉。 (四)理論:1.自然法則:經濟活動受商品供需律和報酬遞減律等自然法則支配,不可用人為的方式加以限制。 2.個人主義:人應遵循開明的自利原則來追求個人的福利,每個人都比他人能夠了解自己的利益。 3.自由放任:政府的職責在於維持社會整體秩序、保護人民財產與生命安全;不應干預經濟活動。 4.自由競爭與自由貿易:反對壟斷與保護關稅。(自由主義經濟學說,德國稱為「曼徹斯特主義」) 五、資本主義的特徵:資本主義下的經營生產活動,開始走向標準化、規格化與大量製造等,以降低生產成本。 (一)刺激消費:1.以刺激需求的方法與觀念來增加消費利潤,不以一般人基本生活的需求為考量來決定產量。 2.以推動流行時尚或風潮等方式來創造景氣、產生利潤和擴大事業。如服裝、手機、飲食等。 (二)經濟周期:1.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世界裡,容易出現大型的企業集團、跨國公司與活絡的經濟運作方式。 2.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容易產生景氣不振、生產過剩、產業蕭條等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的現象。
(三)普遍流弊:資本主義國家的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一向較社會主義國家或其它經濟型態的國家來得嚴重。
貳、現代資本主義的調整──新的經濟理論與政策
一、背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流行同時,其形成社會弊端的缺失也暴露無遺,引起了社會主義者的反對和抨擊。 二、十九世紀後期的調整:資本主義已不是原來主張自由競爭、減少政府干預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面貌。 (一)實施社會福利政策:資本主義國家陸續採用社會福利政策,以減少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差距懸殊的流弊。 (二)提高關稅保護貿易:面臨國際貿易競爭激烈,各國為保障本國工商業,乃實施提高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 三、二十世紀以來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經濟大恐慌時的民生困境,使各國政府普遍規範和管制經濟。 (一)政府立法規範並管制自由經濟:戰爭必定強化各國經濟組織的規模與力量,在戰時更為戰時政府所加強。 1.原因:(1)戰爭使國家預算成天文數字,資源供支援戰爭,於是消費品短缺,物價高漲,造成通貨膨脹。 (2)政府擴大警察權以壓制反戰、罷工和輿論等活動,藉國家安全名義介入控管戰時的經濟運作。 2.發展:十九世紀抱持的自由主義式理想,一種自我調節的市場經濟模式,戰後因經濟恐慌而終於破產。
(1)德國賠款借自美國,以償付英、法;英、法積欠美國戰債,又待德國賠償。美國貸款於是形成關鍵。
(2)1928年,紐約股票狂漲,美國貸款移出德國套利;股市崩盤後(1929),美商更從各地抽回美國資金。 (3)歐洲各銀行受美國資金滙出影響,也紛紛撤出投資,並在各國流動以尋找庇護。德國馬克因此暴跌。 3.結果: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已不適於現代複雜的社會和國際局勢,也不能完整維持它的理念和優勢。 (1)因應:整合民主政治與均帄社會,謀求自由與安全兼備的中間路線;溫和的社會主義政策因而出現。 (2)代表:英國學者凱因斯(John Keynes)批評自由放任的經濟,主張政府應對經濟活動作有限的干預。 4.實例:北歐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納粹的經濟政策、義大利法西斯的產業自治體制,美國羅斯福的新政。 (二)資本主義為主與社會主義為輔:現代社會的經濟體制常以資本主義為主幹,加入許多社會政策,以為補救。 1.目的:在尊重個人經濟行為自由與維持競爭原則時,力保下層大眾弱勢的基本生計,以維持社會穩定。 2.代表: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因經濟大恐慌,推動一系列被稱為「新政」的政策即為此一趨勢的表現。 3.內涵:改革(Reform)以穩定金融、復興(Recovery)以發展農工、救濟(Relief)以工代賑,減輕失業問題。 (1)原因:經濟大恐慌(1929)使美國的產值大幅下降,工廠紛紛倒閉、農業萎縮狂跌、失業人口暴增等。 (2)作法:保護農業、管制銀行、改革稅法、限制企業壟斷、興辦大型公共工程、建立社會安全制度等。 (3)事例:美國:因實現凱因斯維持高尌業水準的主張(1946),取得二次大戰後首席經濟強國的地位。
其它:英、法等國都將煤炭、運輸與電力等全國性公共事業收歸國有,並補償原企業主。 4.意義:計劃經濟與福利國家制度、新資本主義和新理論的試驗、多元目標的結合與行政權力的提高等。 (三)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仍為主流:整體而言,現代世界裡,資本主義的制度仍較社會主義的制度更為流行。 1.背景:資本主義的基本主張,不但為民主國家所擁護,也被共產主義國家的實事求是而有條件的採行。 2.實例:中共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1)方向:總結建政以來社會主義建設中正、反雙方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慘痛教訓。 (2)作法:經濟上,由農村到城市的對外開放;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 3.結果: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和生活方式,已成為世界各國全力追求現代化時的經濟與社會等發展指標。 (四)自由主義再因經濟危機而興起:廿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凱因斯的理論也陷入困境。 1.原因:1970年代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漸漸處於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國家干預主義已無法適用。
2.作法:發揮市場經濟機制、減少國家干預、穩定貨幣供應、刺激供給、降低稅率,與提高企業投資等。
參、補充──
一、關鍵字詞: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貿易保護、社會主義福利政策、凱因斯、經濟大恐慌、新政、改革開放。 二、經濟周期:費爾南•布勞岱爾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臺北,貓頭鷹出版,1999。 「康德拉捷夫週期……每個『週期』大致等於半個多世紀,相當於兩代人的時間,一代人遇到良好的經濟形勢,
另一代人尌趕上險惡的形勢。如果把百年趨勢和康德拉捷夫週期……結合在一起……尌能聽到有關長期經濟形勢的二重奏樂章。……每兩個康德拉捷夫週期的高峰中,必有一個高峰與趨勢高峰相重合。1817年……1973至1974也屬這種情形……1965年可能也是如此。在1817和1971年之間,曾有兩個獨立的康德拉捷夫週期的高峰:1873,1929。假如這些材料經得住一切批評(事情肯定不是如此)……1929年發生的……世界危機……只是一個簡單的康德拉捷夫週期的逆轉而已……上升部分從1896年開始,在經過了19世紀末年、20世紀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陰沈的10年後,終於到達1929年的頂點。1929至1939年的逆轉使觀察家和專家感到十分意外……1973至1974年曾是一個新的康德拉捷夫週期的逆轉……起點在1945年前後(……按正常情形,上升部分占四分之一個世紀)……1973至1974年的逆轉總的來說是一次長期衰退的開端。凡經歷過1929至1930年危機的人都記得,這是場意外的、沒有預兆、相對短暫的風暴。至今糾纏著我們的這場危機更加凶險,它使我們無從看到它的真實面貌……經濟生活的所有基礎,古今以來的各種經驗教訓,如今全都成了問題。……扮演救世主角色的國家曾經遵循凱因斯的教誨,克服了短暫的危機,並且以為能防止1929年危機的重演。」 (〔下圖左:〕根據1700至1950年間的英國物價顯示兩種運動:康德拉捷夫週期和百年趨勢。生產曲線是事後
加上的;請注意它與物價曲線的不和諧。)、(下圖右:The Progres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3)
三、經濟恐慌:Arthur S. Link and William B. Catton. American Epoch. 臺北雙業書店,1971年翻印,p.36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46dfef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