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问题。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根本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但以往的教学中,“育人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课堂教学和人的生命发展相脱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而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眼光和视角。重视核心素养的教师,会将全人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生命成长。 一、学科内统整,以结构化的意识运用教材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的解读,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教材,甚至跳出教材框架之外,以结构化的意识运用教材。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总会存在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并伴随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体系。在我们抱怨课时少、内容多的同时,如果静下心来,跳出教材之外,从俯视的角度看待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不仅能够提高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以知识模块编排固化的结构,以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建构需解构”,在建立结构化知识框架之前必须打破受教材编排体系限制的原有框架,以“整体——部分——再整体”的设计思路重构教学内容,而且结构化运用教材的前提是我们既要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研究,也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更要对我们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年龄特征、认知风格、个体差异、已有的经验,等等。 二、尊重学生认知,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创设情境+小组活动(自主探究)+拓展练习”的授课过程是比较普遍的,但有些课堂盲目追求形式的完整,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联,对影响生命成长的因素重视程度更是不够。
在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学生需要在有原理、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例如,让学生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操作,转动圆规画出圆形是老师希望的“正确答案”,而对于有些学生的“别出心裁”——转动本子画出圆形,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老师却予以否定。这难道不就是将“活动体验”等同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吗?无论是转动圆规还是转动本子,对学生而言其实都是体验实用圆规工具画圆的过程,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真正的开放式课堂。再比如,学生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由生活中常见的“大大卷”得到启发,发现圆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联,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丰富的想象力与生活体验完美结合,同时也隐喻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
在组织小组合作时,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提供的探究内容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经历另一部分学生的体验。笔者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信息技术课,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时,设置了三个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小组自由选择研究项目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虽然每个小组对自己选择的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探究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在这节课上明显出现了思维不同质的现象,研究“艺术字”的小组没有“图片和自选图形”的学习过程体验,也就是说对三个探究内容而言,每个小组实际上只能体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另外两个仍然是被动学习而得。因此,合作任务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 三、把握生成资源,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课堂上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各种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这些“生成的瞬间”正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把握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改的课堂,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的思维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动态”资源,形成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来源于教材和教案的预设和教师的机智,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践。而动态资源在于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灵感,既能加速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知识的生成,又能够丰富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的成长。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在教案框架和教材知识点的束缚下变得中规中矩,其实跳出这些“框框”,各种动态、生动的资源随处可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动态生成的资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可以完善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期待“生成”、接纳“错误”的心态,主动捕捉学生不经意间的灵感,聆听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直面源自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课堂只有尽快走出价值单一化、知识碎片化、育人程式化的怪圈,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更是需要教师站在能看得见学生未来的角度设计教学,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合理运用有效的策略,赋予课堂生命成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裴新宁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吴亚萍 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政涛 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佐藤学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cd81d3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