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本哲学介绍》,欢迎阅读!
日本哲学:(英Japanese philosophy)日本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5世纪前后,汉字和儒家哲学传入日本。6世纪时,佛教也通过朝鲜传入日本。7世纪初,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朝)学习,大量输入儒学和佛教思想。圣德太子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以儒、佛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主张“和为贵”、“以礼治民”等。8世纪时,日本佛教已大大发展,并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思想融合。9世纪初,僧人最澄和空海来中国(唐朝)留学,回国后在日本创立天台宗和真言宗,在日本传播“世界无别法,唯有一心作”和“一念三千”等大乘佛教哲学,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工具。13世纪时的镰仓时代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封建制巩固和发展的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发展,日本哲学也有所发展。 起初,由于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难,下层人民要求简化宗教仪式,以便从宗教中寻求安慰。因而产生净土宗、禅宗、真宗、日莲宗、时宗等派别,并在日本广泛流行。 17世纪江户幕府巩固了封建统治,又利用从中国传入的朱熹(1130—1200)哲学作为统治的思想,从而朱子学盛行。这个学派的创始者为藤原惺窝和林罗山,他们对朱子学成为江户幕府的官学起了很大作用。朱子学强调“理”所包含的规律和秩序的思想,反对佛教和神道教的神秘主义,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发生了积极作用。由于朱熹本人对理气关系就有不同理解,因而也产生了朱子学中的不同派别:强调理气合一的倾向于唯物主义,其代表是安东省庵、贝原益轩等;强调理先于气的则接近于唯心主义,其代表是山崎閻斋等。山崎閻斋和水户学派把朱子学的理一元论与日本神道教结合,把理看成与表达封建制度秩序的“大义名分”是一致的,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喉舌。从朱子学内部产生的古学派反对正统的朱子学的民间非正统立场,其代表是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他们与正统朱子学的理一元论相反,强调气一元论。
与古学派同时产生的是阳明学派,其主要代表有中江藤树、大盐平八郎等,这一派尊崇王阳明(1472—1528)哲学的良知学说,强调人的思想的能动性,其代表人物中也有反对封建制度而见之于行动的,因而王阳明的一些哲学观点在日本产生了积极作用。与这些思想同时存在的是反对以儒学和佛教思想解释日本神道的思想,称为复古神道,其代表是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这种思想在德川时期表现为尊王论,提倡“王本精神”,鼓吹“皇国之道”,甚至鼓吹日本民族应当统治世界,成为以后的日本神社神道的思想来源。
17—18世纪,由于西方文化流入日本而产生了“兰学”,即通过荷兰语研究和介绍西方学术文化,产生了一种批判精神、自我意识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并形成了一种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思潮。其代表人物中,安藤昌益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从劳动农民立场出发提出绝对平等的社会观;富永仲基认识到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并把这一见解运用于他的历史研究中。三浦梅园、皆川淇园、司马江汉、山片蟠桃、镰田柳泓等均以兰学为依据,贯彻批判精神,不同程度地具有唯物主义观点,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改造的道路,西方思想大量输入。一些启蒙思想家如西周、福泽谕吉、中江兆民等以西方哲学反对封建思想,他们介绍的西方哲学思想有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英国的经验论、法国唯物主义,以及法国卢梭的民主政治思想等。西周首先把philosophy这个词译为“哲学”,以后在日本与中国通用。同时,也传入了社会主义思想。
20世纪初,日本出现了幸德秋水、片山潜、界利彦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继承了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观点。幸德秋水和甥利彦共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幸德秋水的著作表现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性质,对以后的日本哲学有巨大的影响。这时还出现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主要有桑木严翼、西田几多郎、田边元等。西田几多郎创立西田哲学,提出以“绝对无的辩证法”为中心的“场所逻辑”和“绝对矛盾自己同一的逻辑”;田边元构造出所谓“绝对辩证法”和“种之逻辑”。
他们的哲学大多是将新康德主义和佛学思想相结合而构成的。西田哲学之后,和过哲郎用存在主义展开了他的解释学,试图建立自己的人学。三木清把存在主义思想与佛学结合,研究所谓“人学之马克思的形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日本国内工人运动高涨,社会主义思想迅速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所熟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译本于1928年开始出版。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正确了解的哲学家是河上肇、户坂润、永田广志等;而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为日本军阀侵略中国和亚洲各国辩护并为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制造理论的思想家则提倡“世界史哲学”,把侵略与发动世界大战说成是“世界史的应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柳田谦十郎批判了西田哲学的唯心主义,松村一人批判了试图用西田哲学、田边哲学、存在主义等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隙”的哲学理论。在此期间建立的“唯物主义研究会”,对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坂田昌一(1911—1970)等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哲学家运用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日本现实社会问题以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丰富和发展了日本的哲学思想。
日本美学与日本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其最初的发展也由于中国传统艺术、汉字、佛学输入的影响把“艺”与“道”结合,形成“艺道”的美学思想,它贯穿于和歌、物语、戏道、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领域,强调“艺”服从于“道”,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统一。本居宣长提出“物哀”观,认为日本的和歌、物语等反映了人们触景生情所产生的感动、赞叹、哀伤,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结果。以后日本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思想,把原来从中国来的艺道与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
西周和中江兆民等哲学家均同时研究美学。中江兆民第一个把aesthetics译为美学。其他更多注重于美学思想输入的哲学家把现代美学观点介绍到日本,提出各种不同的与日本社会相结合的美学理论。北村透谷(1868—1894)提出内在生命论,认为内在生命是人内在的对社会压抑的反抗力量,表现为艺术的理想,这种思想引导到艺术干预人生。厨川白村提出苦闷的象征的理论,强调艺术是摆脱苦闷的手段,是超社会超功利的、心物统一的、享乐主义的观照。阿部次郎(1883—1959)认为移情是美的根源。今道友信提出审美解释说,认为美不在客观事物,而在主观接受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50a8785b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