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助汉语拼音》,欢迎阅读!
借助汉语拼音,掌握唐诗平仄
读准了调值,弄清了调类,再跨前一步,把调类转换为平仄,识字课就算补习完了。比如“神舟七号”,能读出这四个字是“shén zhōu qī hào”,并且知道“神”是阳平(或第2声),“舟”是阴平(或第1声),“七”是阴平(或第1声),“号”是去声(或第4声),最后还能根据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给这四个字的平仄定性为“平平平仄”。这样的题目做出这样的答案,自然可得满分。不过要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诗词涉及到的成千上万个汉字,每一个都能做到这样,调值读得准确,调类分得清楚,平仄定性也没有失误,绝非易事。其间是个充满着反复校正、多番识记的繁琐过程,需要有点不怕麻烦,而又自得其乐的精神,才能顺利达到由调值、调类到平仄的熟练转换。在这个过程里主要干些什么呢? 多作声调定位的练习。给字音作声调定位,实际上就是把直接寻找第1声、迂回寻找第1声以及由第1声依次推出各声调等做法综合起来进行,并加以熟练。 例如给“还我河山”这些字音作声调定位。“还”的第一声是“欢”,据“欢、还、缓、患”,可知“还”属第2声;“我”的第一声是“窝”,据“窝、×、我、卧”,可知“我”属第3声;“河”,据“呵、河、×、贺”,可知“河”属第2声;“山”,据“山、×、闪、汕”,可知“山”属第1声。按照1、2为平,3、4为仄,已知“还”属第2声,便知是平,“我”属第3声,便知是仄,“河”属第2声,便知是平,“山”属第1声,便知是平。“还我河山”便是“平仄平平”。
从分析最常用的字音入手。所谓最常用的字音,首先是自己的姓名,自己所在的地区、单位,自己所干的职业之类。这一类的字音经常被说及,但又从未考虑过它们属于平声还是属于仄声。不妨从这些字音下手,试验一下自己分辨字音平仄的能力。
假定学习者大名为“刘令程”。“刘”字,就要先找到它的第一声“溜”,再由“溜、刘、柳、六,了解到它是第2声属“平”;“令”字,就要先找到它的第一声“×”(没有这个字,但有līng这个音,下同),再由“×、铃、领、令”,了解到它是第4声属
“仄”; “程”字,就要先找到它的第一声“撑”,再由“撑、程、骋、秤”,了解到它是第2声属“平”。经过如此分辨,即知“刘令程”的平仄属性是“平仄平”。
也可以对眼前偶然碰到的字音作平仄上的推敲。到公园散步,不妨考虑一下“花草树木”该是什么平仄;看电视节目“康熙帝国”或者“同唱一首歌”,利用广告时间给这些节目名称注上平仄属性也很有意思。解决办法相同,第一声的即时便知为“平”,非第一声的,由找到的第一声往下推,便可以根据它所处的位置而弄清它是“仄”还是“平”。
具备初步分析能力后可尝试分析格律诗的平仄。以下是某一年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汉语试题中的一道平仄题:“按实际语音,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两联注上平仄”。要标注的诗句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们也可以用来考一考自己:
第一句:“城”,平声(据“撑、程、骋、秤”为第2声);“阙”,平声(据“阙、×、×、确”为第1声);“辅”,仄声(据“夫、浮、辅、副”为第3声);“三”,平声(据“三、×、馓、伞”为第一声);“秦”,平声(据“亲、秦、寝、沁”为第2声)。整句为“平平仄平平”。
第二句:“风”,平声(据“风、逢、讽、凤”为第1声);“烟”,平声(据“烟、严、演、砚”为第1声);“望”,仄声(据“汪、王、往、望”为第4声);“五”,仄声(据“乌、吾、五、误”为第3声);“津”,平声(据“津、×、锦、进”为第1声)。整句为“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与”,仄声(据“迂、鱼、与、遇”为第3声);“君”,平声(据“君、×、捃、郡”为第1声);“离”,平声(据“哩、离、李、利”为第2声);“别”,仄声(据“鳖、别、瘪、彆”为第2声);“意”,仄声(据“衣、移、以、意”为第4声);整句为“仄平平平仄”。
第四句:“同”,平声(据“通、同、统、痛”为第2声);“是”,仄声(据“师、时、始、是”为第4声);“宦”,仄声(据“欢、还、缓、宦”为第4声);“游”,平
声(据“优、游、有、又”为第2声);“人”,平声(据“×、人、忍、认”为第2声)。整句为“平仄仄平平”。
给上述四个诗句的用字作了普通话的平仄定性,结果如下 普通话平仄 原型格式 城阙辅三秦, 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风烟望五津。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同是宦游人。 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按照普通话声调系统去分析所得出的这四句诗的平仄状况,并非正确答案,因为题目要求考生提供的是中古音的平仄面貌,而不是普通话的平仄面貌。怎么办?继续运用“查字法”去识别入声字,即检查这四句诗的原型格式上的双数字、句末字。从上面所揭示的原型格式中可见,第一句第二字的“阙”,在唐代是个仄声字,第三句第四字的“别”,在唐代也是个仄声字,而今音却为平声,显然“阙、别”二字,当属“古入今平”的字。改正这两个字便能“以今识古”,完全读懂唐音的平仄了。
这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凭借汉语拼音和“查字法”一样能够正确判断唐代格律诗的平仄结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afd2510b4c2e3f5627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