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阅读!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民间有杀黄羊祭灶的风俗。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现在拜年一般只
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拜年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名刺”和“名谒”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后代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北方于初五祭“五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 初九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adea717fd5360cba1adb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