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多面性

2022-04-12 19:23: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性的多面性》,欢迎阅读!
人性
人性的多面性



从《哈利波特》看人性的多面性

“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2007年出版。这部著名的儿童文学的收官之作的面世所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又一波魔法狂潮,还使人们学会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多面性。

人们往往是乐于给一个人物、一个角色定性的:这个人物是善的,那个人物是恶的;这个角色是一个乐天派,那个角色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的人„„诸如此类。一旦被下了定义,人的思维就很难再去改变了。而这就导致当人们再次看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永远都只会基于自己所下的“定义”去理解他,而会忽视环境因素等带来的影响。

《死亡圣器》打破了这个固化的思维。 我看到这本大结局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高中生了。在阅读了之前那么多作品以后,再来看这本书,我不得不相信,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怀抱着偏见去看待书中的每一个人的。

一直对主角百般刁难的西弗勒斯·斯内普,是一个为了爱而以身试险的双面间谍;作为正派人士的敌对方,纳西莎·马尔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放弃了对主角的迫害。 不仅仅是反派,正派人士也有无法改变的恶念。被人们所崇敬、最伟大的白巫师阿不思·邓布利多,曾经也妄想过和前一代黑魔王一起统治巫师界;主角的好朋友罗恩也一直由于不受认可而在怀疑和自卑中徘徊;纵使是主角哈利·波特,得知自己即将为了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感到的也只有绝望和悲愤。 没有人生来就承担罪恶,也没有人生来就要去拯救世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欲求,有着自己所坚信的善与恶。这便是人性的多面性,而世间所有人也都是如此。这就是《哈利波特》所教给我的东西。

立体的英雄

《哈利波特》告诉我,人性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多面而复杂的东西。我认为这一点在主角哈利·波特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作为主角,他从小就被人称作是“救世主”,身负着拯救世界的责任。这种概括过于耳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各种超级英雄电影。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少年,利·波特并不这么想。作为“救世主”,他没有超强的能力,一直承受的也并非是赞美,而是诟病和怀疑,还面对了最信任的人的死亡和阴谋。以下是他的精神支柱邓布利多死亡以后,不堪的过去被揭露的描写: “有种信仰在他体内倒塌了;就像罗恩离开后他的感觉一样。他一直相信邓布利多,相信他就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他还能承受失去更多么?罗恩,邓布利多,凤凰魔杖……”

还有哈利知道自己不得不死时内心的恐惧:

“哈利顿时感觉像坠入冰窖一般全身发抖。他真想对着夜空大叫一声,他想让金妮知道他在这儿,他想让她知道他要去哪。他想要被人阻止,被人拽回去,想被送回家……”

哈利·波特是一个人,他是“大难不死的男孩”,可是他也是一个人,作为一个青年,他也会嫉妒、也会恐惧、也会绝望。就是这样一个男孩,虽然他一直承受着他这个年龄不应当承受的痛苦,但他最后还是为了结束一切而赴死,这才是他


真正成为一个“英雄”的时候,也是他作为“英雄”具体的一面。 在西方的影视和作品中,这样的“英雄”是很多的。最近上映的《金刚狼3中,金刚狼罗根作为曾经的超级英雄,最后却只落下一个英雄迟暮,晚景凄惨的结局,更是让观众感受了那份鲜活的“人性”

中国式英雄的光芒和固化的思维 有趣的是与西方这些英雄相反,大多数的中国式的英雄却仿佛已然失去了这些作为人性的一面。

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大约已经听到耳朵起茧。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写道:

“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从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为了后世人们对于大禹治水功劳的肯定,甚至不断夸大,以至于在教科书上的课文已经变成:“大禹路过家门听见妻子产子的声音都不愿进去„„”这样的内容。 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大禹在治理水灾上的功劳与苦劳,然而为了赞美这样的功德,而把“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事情来作为衬托,甚至为此而感到洋洋得意。这种以无视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性来突出他所创立的功绩的做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反而让大禹这个历史中的人物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人”的色彩,单单只剩下了“治水英雄”的空壳罢了。

纵观中国历史文学著作,这样不顾一切、以身殉道的英雄比比皆是:商鞅为了法家大道遭受五马分尸;荆轲图穷见匕,只想以一己之身还天下太平;武松为报兄仇,将奸夫淫妇斩于刀下后扬长而去„„

有人说,中国的英雄大多都是孤独、沉默的。而我认为,他们只是被塑造成了人们心中所需要、所向往的样子。

然而他们自身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有着怎么样的柔情和背景?他们的亲人、爱人后来的生活又怎么样?这些人性的一面、真实的一面,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想要真正去了解。而大多数人都不过是沉迷于自己为他们所打造的“英雄”的光芒之中,无可自拔,以至于形成了固定思维,再难以接受任何“英雄”们的形象的改变。

而对于其他一些形象,也大多是被定性了的存在,比如潘金莲、白骨精这样艺术形象,又或者是秦桧、慈禧太后这样的历史人物,都是恶评如潮。这也正是忽略了人性的多面性的原因。

这和中国历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的一些思想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宋明理学就严格规定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的善恶与否,这样就极其容易给民众的心灵拷上枷锁难以冲破被安排好的思维空间。而在近代中国,百姓由于长期战乱苦不堪言,自然也就希望出现一些完美的,被神化的精神领袖,来引导他们走出心灵上的痛苦。

然而,时代是在变化的。

虽说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难逃被“固化”,但是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放以及时代的发展,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风景——比起那些纯粹的善或纯粹的恶的代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喜欢亦正亦邪、有故事有思想的人。而阅读像《哈利波特》《红高粱》这样的作品,也为大家带来的新的对于人性的多面性的思考,让人们更加充分,具体的去思考一些人物和角色。


而出生在开放年代的我们,也应当摆脱那些固有的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各种人和事,感受这种多面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突破束缚,在思想上达到新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60120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