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

2022-07-06 20:23:0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欢迎阅读!
不良,伤害,行为,教师,心理
教师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

教师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班务论坛, 陈春岚 2442

教师行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晴雨表”,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调节自我,具有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均衡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不尊重学生心理,自我满足、自以为是,视学生为奴隶、居高临下,肆意渲泄个人情绪,就会严重地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在他们心灵上留下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一、评价不公,学生委屈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他们自我实现和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非常强烈,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称道,是学生最大的愿望。因此,学习,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希望取得好的成绩甚至全班第一,以期老师在念考分时第一个念到自己的名字,作文,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在班级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做好,老师一声嘱咐,他们总是满口应承并立刻就办,把老师交给的任务看成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但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总是不强的,难免贪玩、调皮,因而学习成绩往往不如期望的好。这时,老师一定要公正评价,不能因一时成绩不好而抹杀学生以往的成绩和一切优点,认为“朽木不可雕”,甚至说“从你进校起,就没取得一次好成绩”,那样学生会很伤心,更会觉得委屈,老师怎么忘记了我那次考了九十分呢?至于学生好心办了坏事,更应当慎重对待,首先要肯定他们的良好动机,鼓励他们继续做好事,然后指出问题和不足。以求改正。在这方面,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很有效的。学生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不公正地批评和指责某一位同学,不仅不利于解决问,而且容易形成师生的对立情绪,不公正的评价,是对学生人格的歪曲,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表扬过分,学生自卑

树立典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应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强调或拔高。过分地表扬一个或几个同学,对于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生,容易滋长个人主义和骄傲情绪,在事情的另一面,可能使大面积的学生感到失落和被遗忘,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总带有片面性,老师经常地、长期地表扬一个或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他得行就让他做嘛!”有了这种想法,集体的凝聚力就淡薄了,不利于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嫉妒后,学生就开始进行自我价值的思考,我在班上算老几?老师怎么忘了我呢?我做了好事,老师怎么就不表扬我呢?当这些问题得不到老师在行动上的回答之后,学生的自卑心理就开始萌生,在这个班上我是不起眼的,没有地位的,我与(经常受表扬的同学)的差距太大了,我太笨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了。学生的精神支柱一旦倒下,要扶起来是需要花大力气的。

三、经常讥讽,学生恐惧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成绩总是有优有劣,表现有好有坏。“皇帝爱长子,姓爱幺儿”,老师爱优生也是正常的,但歧视、抛弃差生就不应该了,差生更需要关心和爱护,一个学生成绩差可以弥补,精神崩溃了就无法挽救。差生由于自身的压力,课堂的被抽问而受窘,也最害怕老师的批评,师生关系既紧张又苦涩,因此产生畏惧老师,害怕上课的心理,上课不敢提问题,课后不敢表现自己,从一定角度上说,他们是矛盾的,甚至是可怜的。对差生讽刺、挖苦甚至抛弃,那简直是雪上加霜,无异于把一个濒临悬崖的人推下深渊。恐惧是最能摧折人心的一种情绪,如果差生对老师的恐惧、害怕心理不解除,他一定是上课无主、学习无神,成绩自然不会提高。这时,


老师应当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朋友,主动为他们质疑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勇气。

四、举止粗暴,学生失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总在学生的脸上反映出来。”老师走进教室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学生心理就会宽松、舒坦,教与学马上同步,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如果老师神情忧郁,

无精打彩,学生自然也有气无力,学不专一。如果老师因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生必然小心翼翼,学不大胆。老师粗暴、沮丧的举止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心思要花在不惹老师生气上,学习不主动,提问不大胆,课堂气氛不能活跃,学习成效当然不高;而且,这些行为常被人们看作是懦弱、无能和粗鄙。老师本来应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倒了,学生就会失望;一旦失望,你课上得再好,他也不爱听了,甚至你的完全正确的道理也让他怀疑了。这种负面反应不仅影响了教学,也影响了教师形象和师生感情。

五、枯燥说教,学生厌学

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总是通过自我选择、自我消化来汲取知识。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学生当容器、当奴隶,上课采用注入,一讲到底,不启发学生,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自已一讲到底成了习惯,学生被动接受,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也成习惯,惰性增多了,创造性泯灭了。这,教与学的完全分离、教与学的武断与被动的恶性机制形成了,教与学环节上的恶性循环也就开始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课堂生活枯燥,课后就是大量的作业,学生没有自由的思考余地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比成年人更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对这种枯燥说教和呆板生活必然厌烦,继而产生厌学的想法,现在的学生高分低能的“怪圈”,不能说与课堂生活呆板、课余生活枯燥


没有关系。因此,教与学环节上的恶性循环,主导与主体的混为一谈,结果势必让一个活泼的学生变得呆板,天资聪颖的学生变得机械愚钝。

由此看来,教师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心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它可能造成学生心灵上的扭曲、学业上的荒废。因此,一个有高尚师德且学识渊博的教师,总是把学生看成朋友,决不让学生遭冷遇、受冤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颜悦色、循循善诱,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不仅让他们学得丰富的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36ced1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