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欢迎阅读!
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学校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很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曹述蓉(2021)通过对湖北省6县304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不理想,表现出学习适应水平较低、社交―领导行为的适应情况较差、情绪适应水平很低、自我效能感差以及容易出现焦虑和孤独感等特征。张鹤龙(2021)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发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学校适应情况比不上同龄的非留守儿童。彭文波、高亚兵(2021)则利用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情况的评定量表比较分析了650名留守儿童和698名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总体水平极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情况良好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龄阶段、学习成绩的留守儿童,其学校适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监护状况的不同对不同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影响不明显。可见,无论从儿童的自我陈述层面,还是基于教师的评定层面,相关研究都得出了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不够理想的结论。
关于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代表性研究主要有:许传新(2021)通过对成都市997名流动人口子女的调查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适应良好,年级、媒介接触、城市体验、活动参与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的适应情况有显著影响。孙晓莉(2021)通过对南京市两所小学184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不如城市儿童,但是,城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要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从影响因素来看,同伴交往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状况越好,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越好。 总之,虽然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单一分析上,缺乏对两类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比较分析,尤其对影响两类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较少。同是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这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无差异?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还没有给出较明确的回答。因此,对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与其影响因素展开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本项研究中,“学校适应”是指两类儿童在学校不断地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出种种调适,从而适应自身所处学校环境的过程。本项研究具体从
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适应、行为习惯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测量。 二、调查的实施与样本的选择 (一)调查的实施
本文所用资料来自课题组于2021年3月在四川省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由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在每一所被抽中的学校,利用学生自习课、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将学生集中起来,在调
查员对调查目的、意义以及填答注意事项进行解释之后,由学生自己填写问卷。学生填答问卷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举手示意,调查员现场解答。学生填答非常认真、仔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填答质量。 (二)样本的选择
调查分为留守儿童调查和流动儿童调查两部分。本文中,“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打工流动从四川农村迁移到成都市区就读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在调查时点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四川农村由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就读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儿童。本项研究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之所以都强调“四川农村”,是为了保证两类儿童在学校教育起点方面的基本相似性,以便在下文分析影响因素时更为严格地考察农村劳动力外出对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
留守儿童调查以四川省东部、中部地区农村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为抽样框,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四川省东部、中部地区随机抽取3个县(市),分别是华蓥市、安岳县、仪陇县,然后在每个县(市)抽取一个乡镇,抽得庆华镇、林凤镇、回春镇为样本乡镇,接着在每个乡镇抽取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在每所小学抽取四年级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在每所初中抽取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各两个班,这样,共抽取6所学校的36个班。在每个被抽中的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该班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在1792名学生样本中,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42份,有效回收率为97.3%。其中,留守儿童1425名,占81.8%。 流动儿童调查以成都市主城区农民工子女中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为抽样框,同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具体做法是:从成都市5个主城区随机抽取3个城区,在每个城区抽取两所成都市指定的接纳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一共抽取了6所学校。其中,3所学校为小学到初中的“一贯通”学校,3所学校为只有小学阶段或只有初中阶段的学校。在3所“一贯通”学校分别抽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两个班,在只有小学阶段和只有初中阶段的学校分别抽取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各两个班。这样,共抽得54个班。在每个被抽中的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该班中所有四川籍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这样,总共得到913名学生样本,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三、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学校生活适应情况的比较 (一)学习环境适应情况 学校学习环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包括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讲课语言与速度等情况的感受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情况。针对每个指标,本文设计了5个选项: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并采用李克特量表对这5个选项进行赋分。这5个选项的分值依次为1~5分。得分越高,学习环境适应情况越好;得分越低,学习环境适应情况越差。
从调查结果(见表2)看,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适应情况良好,但是,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中,对“有些老师讲话,我听不太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太难,听起来吃力”、“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我觉得学习比较吃力”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分别有77.1%、71.0%、72.9%和60.3%,分别高出留守儿童8.9个、14.7个、11.1个和11.5个百分点。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差异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再从均值看,流动儿童在上述4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值依次为4.18分、3.96分、4.01分和3.68分,分别高出留守儿童0.31分、0.44分、0.36分和0.36分。F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差异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上述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适应情况要好于留守儿童。
(二)学习方法适应情况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问题就是能力问题。在学习型社会,学习的最终目的与其说是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如说是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就可自捕无穷之鱼”。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子女对学习方法的适应对于其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学生课堂发言、完成作业、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方面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适应情况。针对每个指标,本文设计了5个选项: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并采用李克特量表对这5个选项进行赋分。这5个选项的分值依次为1~5分。得分越高,学习方法适应情况越好;得分越低,学习方法适应情况越差。 从调查结果(见表3)看,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学习方法适应情况方面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中,自我报告“课堂上踊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课后经常复习”、“经常与同学交流学习问题”、“课前经常预习”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分别占39.1%、73.5%、47.4%、45.4%和51.6%,分别高出留守儿童10.5个、2.7个、9.5个、3.9个和8.4个百分点。卡方检验表明,这些差异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再从均值看,流动儿童在上述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值依次为2.99分、4.02分、3.30分、3.20分和3.39分,分别高出留守儿童0.39分、0.13分、0.26分、0.16分和0.24分。F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差异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上述分析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习方法适应情况要好于留守儿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2e79e8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