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王勃《秋日别王长史》原文及翻译 赏析

2022-08-28 15:07: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王勃《秋日别王长史》原文及翻译 赏析》,欢迎阅读!
王勃,长史,秋日,赏析,鉴赏
【诗歌鉴赏】王勃《秋日别王长史》原文及翻译 赏析



王勃《秋日别王长史》原文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王勃《秋日别王长史》注释 、百年:一辈子。

2、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 3、北梁,北边的桥,代指送别之地。 4、奉:侍奉,照顾。

5、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王勃《秋日别王长史》翻译

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王勃《秋日别王长史》赏析

《秋日别王长史》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寒雾、暮烟衬托离别愁绪,情感低回而沉稳,着重表达作者对王长史的感激之情与惜别之意。 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西游蜀地,便有了《秋日别王长史》,此诗是与王长史在秋日分别时创作而成的,作者因受恩于长史王长史,故在诗中表现的感激之情,甚至潸然泪下。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别之后,诗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对王长史恩情百年难忘。用“千里”、“百年”强调路途之远和时间之长,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出开阔浩渺的时空,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离情别绪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时一样绵延不断、浩渺悠长,点题明旨,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蕴含其中。起笔起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诗人悲伤不已,因为与王长史分别,心中的悲伤让诗人想起《楚辞》中那令人神伤的文辞。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用“西候”、“北梁”两个典故点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含蓄而新颖。颔联紧承上联而写,省略具体的分别场面和情节描写,而是用典故点出时间和地点,时间是萧索凄凉的秋天,地点是北桥边,恰当含蓄地烘托出分别时凄切的氛围。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浓厚的秋雾暮霭就像诗人心头浓浓的分别之情,拂之不去,弥漫不散。宋代欧阳修曾指出:“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笔说?峡州诗说》)诗人宕开一笔,颈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但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都笼罩着秋烟寒雾。诗人悲伤而凄凉的心情全都蕴含于这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随景生,含蓄蕴藉,深藏不露。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 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的诗词全集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97fd1f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