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菊花的诗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注释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点评_岑

2022-10-25 22:5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描写菊花的诗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注释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点评_岑》,欢迎阅读!
行军,长安,故园,九日,译文
【描写菊花的诗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注释_《行军九

日思长安故园》点评_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如果你同情家乡的菊花,你应该在战场附近开放。

[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99日,重阳节,我不情愿地爬到高处,眺望远方,但在战争行军期间,没有人能带来葡萄酒。我心情沉重地看着家乡长安。菊花可能在战场附近开放。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始注释写道:“长安尚未关闭。”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变,次年长安被俘。志德二年(757年)2月,苏宗在岑参的陪同下,从彭源游行到凤翔。这是唐代的秋天。这是唐代的秋天。岑参来自南阳,但他在长安住了很长时间,所以他称长安为“故乡”。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的“姚”一词是为了夸大自己与家乡长安之间的距离,让人更想家。作者写的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对长安家乡菊花的怀念和爱护。这样一来,不仅个人代表一般,而且“故乡菊花”代表整个家乡长安,生动具体;此外,这是攀岩和饮酒的自然发展。这是一种联想,源自陶渊明因没有酒而坐在菊花中的上述典故。它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征。它仍然坚持题名中的“第九天”,指出“长安故里”,可以说是及时的,与诗名密切相关。直到这首诗被写在这里,它似乎仍然相对简单。然而,写这封信是为了挤出钥匙的最后一


句话。这句话是一种想象。最初,人们对家乡的菊花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没有写别的东西,只是想象它“应该在战场附近开放”。这种想象把诗名中的“三月”一词扣在了一起,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沦陷的特点,以一种新的、自然的、真实的形象写成了这首诗,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争混乱的画面:长安城的战火,血迹斑斑的天街,残垣断壁,成串的菊花依然孤零零地开放着。这里的想象之词,显然突破了单纯的对鲜花的向往和乡愁,寄托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的同情和尽快平息安史之乱的愿望。这句结语使用了简单朴实的叙事语言,但它巧妙与简单相结合,寓意深刻,易于咀嚼,使整首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发生了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9a9412a0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