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与“牛”有关的字

2022-04-27 11:08: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溯源:与“牛”有关的字》,欢迎阅读!
溯源,有关,牛”
溯源:与“牛”有关的字

“解”属“角”字部,“角”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是一只牛角,后泛指一切动物的角,并引申指所有角状的东西。兽角坚硬,古人用来制弓,因此有“角弓”的说法。“角”还是古代一种酒器,形状像“爵”(甲骨文→金文→小篆)而没有它上面的两柱和出酒的“流”两翼若尾,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牛”的甲骨文是一幅正面看牛头的简化图:中间的一竖是牛面的线条化,两旁向上竖起的是一双弯曲的牛角,其下向上斜出的是两只牛耳。金文将牛耳拉平,成一横线;小篆更加齐整,隶变后写成“牛”

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孺子牛”源于历史典故。春秋时的齐景公最宠爱孺子(小儿子)荼,一次和荼嬉戏,口衔一根绳子,学老牛的样子,让儿子牵着走。荼不小心跌倒,拉断了齐景公的牙齿。人们因此称齐景公为“孺子牛”,原意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喻指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先生在《自嘲》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十二生肖中牛排在第二位,为“丑牛”。牛是古时六畜之首,六畜中的牛、羊、豕是古代祭祀中最常用的三牲。古人将牛、羊、豕动物畜而养之,称为“畜”;将用于祭祀的称为“牲”,毛色统一的牲叫“牺”“牺牲”合称,泛指祭祀用的牲畜。

牲畜在祭祀前,先在要在牢圈中饲养,膘肥体洁才能成为祭品。牢(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本义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围栏,经过饲养后的“牺牲”,古人也称之为“牢”。牛是隆重的祭品,在祭祀时牛


羊猪三牲齐备的叫“太牢”,只用羊猪叫“少牢”

“牛”是个部首字,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在左部写成“牜”在上部写成“⺧”。以“牛”作偏旁的汉字基本上与牛或牲畜有关。

“牵”(小篆)的上部是“玄”(),表示绳索,兼表读音;整个字像用绳索牵拉着牛从门栏里出来走向前。

“牟”(甲骨文→金文→小篆)最初是在“牛”的头上加“口”或一横,表示牛的叫声;后被假借为同音的“谋”后,另造“哞”来表示本义。

“荦”(小篆)读luò,繁体为“犖”,由“牛”和“勞”“劳”的繁体)组成,“勞”省去“力”兼表读音。“勞”中有“火”“犖”中大概喻指像火焰一样的花纹,“荦”的本义是颜色斑驳不一的杂色牛。由“毛色斑驳”引申为“显著”“分明”等义,“荦荦”是明显的样子,“荦荦”是分明显著的样子;成语“荦荦大端”源于《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用来比喻主要的项目,明显的要点。

“物”(甲骨文→小篆)的字源有多种阐释:有说“是一把刀挥向一头牛的象形字,这是古人杀牛祭天的写照”物”本为献祭之物;有说“本义为不杀之牛,引申为动物的存有”;也有说“本义为长发老者进行牧牛或挑选牛类进行祭祀(即物色)远古时代牛是家庭的主要财富,后人便用“物”表示万物……王国维认为,“物”是杂色牛,因杂色包含众多,由此引申为万事万物。“物色”一词最初指牲畜皮毛的颜色,后引申为形状、相貌,如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请隐姓埋


名的老同学严光做官,曾派画工绘其相貌,让人拿着严光的画像“以物色访之”“物色”又指“风物”“景色”,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动词,意为“访求”“挑选”

“特”(小篆)本义指“公牛”,引申指“三岁小兽”,再引申指“杰出”“特别”“牡”(甲骨文)指雄性的牲畜,“牝”(甲骨文)指雌性的牲畜。“犄”(小篆)本是阉割的公牛,后指牛角相对的样子,再引申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还指角落,如“犄角旮旯”

“告”(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上部是“牛”,下部是“口”合起来表示用牛羊祭祀祷告神灵求福的意思。

“半”(金文→小篆)是把一头牛从中间分开,“判”(小篆)是用刀将物体分开。侵”甲骨文→金文→小篆)的甲骨文左部是“牛”右部是手持扫帚,还有几个点可能表示牛身上的污垢或牛蝇,“侵”本义是逐步靠近,“侵晨”就是接近早晨的时光。

“壴”(甲骨文→金文→小篆)读zhù,甲骨文描绘的是一个下有脚架的大鼓,中间是鼓面,上部的“牛”表示牛皮(也有说是饰品)“壴”即牛皮大鼓。“鼓”(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在“壴”的右部加上手握鼓槌的样子;“彭”(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在“壴”的右部加上“彡”,表示击鼓发出的声音;“喜”(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在“壴”的下部加上“口”,表示击鼓为乐,笑口常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26482c7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0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