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欢迎阅读!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冰心玉壶”新解
引导语:关于“一片冰心冰心玉壶”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它的新解,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名诗,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堪称家喻户晓的名句。然而,历来不少注家对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解释,我认为是不够准确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关于“冰心玉壶”,历来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可以说是“辩诬”,一种可以说是“明志”。
所谓“辩诬”,即言王昌龄在向亲友表明自己的清白、廉洁。这种说法流布最广,影响最大。清代学者提出之后,今天的不少唐诗选本、鉴赏文章都沿袭其说。清人黄生《唐诗摘抄》卷四云“此自喻其志行之洁”;黄叔灿《唐诗笺注》卷八云“。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93页)注释说,王昌龄概括前人“玉壶”“冰心”的意思,“用以表示自己的清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也说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1983年版,132页)。
所谓“明志”,即言王昌龄在向亲友表示自己已然无意仕进,下决心过隐居生活了。这种说法,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来了。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云:“。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也是这种观点,“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
第 1 页 共 3 页
自然,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都能举出若干佐证。例如,“辩诬”说,可以联系到《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记载的王昌龄形迹,即曾因为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就是说,王昌龄有被人误解、需要辩解的事情。前人也的确有以冰比拟心的纯洁、清廉的。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心若怀冰”,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都是这种用法。姚崇《冰壶赋》中则明白地把冰壶比作君子为人处事的清廉之德,序言曰:“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乎是。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卢纶《清如玉壶冰》更是直接把玉壶冰跟做官联系在一起,“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既有虚心鉴,还如照胆清”。王维、崔颢、李白等人也曾用冰壶自励,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明志”说虽然未见举证,但是,我们也不妨为其列举一二。王昌龄好友常建《王昌龄故居》诗“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等句,说明王昌龄的确有过隐居的念头和行为。而且,他的隐居很可能就是在遭受贬斥之后,多少带有牢骚愤懑成分。王昌龄《九江口作》“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便是很好的证明。此外,白居易《醉后戏题》用玉壶冰指心灰意冷、清心寡欲,“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今夜酒醺罗绮暖,被君融尽玉壶冰。”白居易的玉壶中冰,特点是“清冷”,可以被他人理解为近“僧”,显然不是一般的纯洁清澈的意思。 我以为,相比之下,“明志”说比“辩诬”说更合情理,也更合诗意。洛阳亲友倘若有出于关心、慰问而有所探询,你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是纯洁、清白的。如此直白、急切地为自己辩白,语言突兀,了无韵味,这不像是出自“诗家夫子”、七言绝句写得不比李白差的王昌龄之手的诗句。洛阳亲友倘若有出于关心、慰问而有所探询,你就告诉他们,王昌龄现在心情已经较为平和宁静,不再汲汲于仕进,不再牢骚满腹,请他们放心。这样理解,就既合乎人之常情,也符合语境,问答相应。
其实,除了上述两种理解之外,我认为还可以有第三种理解:王昌龄在表示自己对洛阳亲友契合不渝的感情。
在王昌龄之前之后,唐代诗人都有用玉壶冰表示友情的。骆宾王在跟朋友李峤分别之际,作了《别李峤得胜字》一诗,诗的末二句为“离心何以赠,自
第 2 页 共 3 页
有玉壶冰”。大约是取玉壶与冰两者品性相似,比喻两人情投意合。王维《清如玉壶冰》“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王季友《玉壶冰》“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无名氏《玉壶冰》“素质情方契,孤明道岂殊”,都可作佐证。王维《清如玉壶冰》、王季友《玉壶冰》和无名氏《玉壶冰》,都是讲两情契合的作品。
我认为,把玉壶冰心理解为两情相契,更能体会这诗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意蕴。明人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二言“后二句别有深情”,他大约也是这样理解的。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1d0d525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