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乡村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要求之一,体现了我党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对我国现实主要矛盾的回应,也是下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导向。 关键词:乡村文化;必要性
一、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的首要任务,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而推进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发展乡村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人也是文化的拥有者,他们对文化的记忆是最强的知识储备器,并且人们可以将他们已有的文化,利用文化的多样性与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全面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提高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乡村生产力,形成先进的农村生产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都有很大的变化,生产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农业环节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实现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整合,例如可以把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等积极引进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制度,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价值链。此外要加入现代企业的相关制度,建立不同的农业企业,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以及实现农业的对外发展。这也调动了广大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新性。但目前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符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后于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等等。乡村文化建设承担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产业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新风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属性,关于生态的概述主要在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着力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美丽乡村,从而实现中国特色乡村绿色发展。 为了实现乡村生态形成良好的风尚需要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属性,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属性非常具有可识别性,对于乡村来说也是惟一的存在。 就比如说,不同的乡村具有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筑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我国乡村状况的重要举措,是区别于城市的为了留住乡村本色的重要战略部署,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尊重乡村民俗风情、历史沿革等为根本, 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乡土文化氛围和较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空间。 乡村的民俗风情、建筑、农田、美食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对乡村开发的同时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留住属于乡村的风土人情,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强乡村自身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观光、体验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乡村经济收入提供多种可能。因此,乡土文化是当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对乡风文明认同感
中华文化主要来源于乡村,中国乡村承载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其中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明状况是形成淳朴乡风的主要内容。 在弘扬农耕文明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唤醒每个乡民对本土文化的记忆,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优秀乡土文化,优秀的乡土文化也是培养农民的乡土认同和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 乡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的乡村土地上,它具有本土化、生活化、自然化等诸多特征,具有乡民不能割舍的文化情怀。 乡土文化旨在培育农民的价值认同,每个村庄每户家庭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信仰也就促进不同的文化形成,就像宗族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的形成也体现了乡村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增强乡民的价值认同的起点。 然而,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兴起给乡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产生了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天平两端严重失衡。 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重塑乡土文化,培育广大农民的地域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增强农民建设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把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发扬起来,这就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教育,并将农民的乡土情怀上升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学校教育,让学生逐步了解本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乡土文化,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浓郁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意识,培育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感,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序发展。
在保护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的过程中,阻止了一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贩对古村落的破坏,同时也防止为了形成统一的建筑而失去本村特色的情况发生,这一举措不仅深化对乡风文明的认同感,还增强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让乡村文化回归本土。通过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内涵,让外来人深度了解本乡文化底蕴,就像每一个旅行者都会对一个稀奇物件投入十足的好奇心,本乡人要赋予一些吸人眼球的文化内涵。最后,将农耕文化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就像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乡民比城里人更了解这个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良乡村的社会风气,改善散漫的社会现象,从而给乡民制造一种文明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乡民可以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洗礼从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作用下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它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 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乡村治理效力
乡村治理实施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在农村的实施乡村治理能够全面的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同时也是确保乡村社会稳定和保障乡民的切实利益。新乡贤的核心作用在于凝聚乡邻,在乡村公共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新乡贤能够在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方面给普通乡民以示范效应,通过自身的道德引导建立一套村民认可并参与的新式乡村行为规范体系,能化解目前在农村中存在的诸多矛盾, 维护乡村秩序。有利于重新建立一套共享的价值规范体系,实现乡村社会的自组织和村民自治。因此,需要新乡贤这一新型群体助力乡村治理有效的在乡村实施,新乡贤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自己所了解的法律和社会准则以及具备完整的乡民共识的价值体系变成乡民认可的、喜闻乐见的并且传达给乡民。这一套行为规范体系,最终将形成村民自治的价值和规范基础。新乡贤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所传达的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怀,不难让乡民接受。
参考文献
[1]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03):120-123.
[2]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9(04):200-201. [3]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56-161.
[4]孙志勇. 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赵琦(1993-),女,汉,籍贯:河北唐山,硕士在读,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1b10f14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