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2022-10-30 17:02: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欢迎阅读!
解剖学,名词解释,答题,头部,局部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 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 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 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翼点是颅骨 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 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8. 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 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9. 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10. 帽状腱膜下间隙为一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此隙范围较大,向前可至眶上缘;向后达上项线;两侧达上颞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腱膜下隙出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导静脉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内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二、简答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稍痛。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特点;腱膜下疏 松组织“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脱伤,此间隙内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危险区”。颅骨外 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 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


相连。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 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受压变薄,骨质破坏。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 展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3 海绵窦的交诵及穿经的结构

海绵窦的交通:向前经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经岩上窦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在窦内上升并折转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和眼神经(居下) 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通过面部静脉与翼静脉丛的交通途径:由面静脉通过眼上、下静脉通过海绵窦再到翼静脉丛。有面静脉通过面深静脉到翼静脉丛。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使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乳突导静脉经乳突孔使枕静脉与乙状窦交通;髁导静脉通过髁孔使枕下静脉丛与乙状窦交通;额导静脉通过盲孔使额窦及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额板障静脉使眶上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前板障静脉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交通;颞后板障静脉使颅外浅静脉与横窦交通;枕板障静脉使枕静脉与横窦交通。

5、腮腺的形态、分部及穿经的结构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 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腮腺的上缘邻接额弓、外耳门道及额 下颌关节。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额支、温浅动、静脉、耳额神经穿出腮腺上缘。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额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浅面有位 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还有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等。 6颞下窝内的肌、血管和神经

颞下窝内肌、血管和神经:翼内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 7、面神经的颅外部分段及各段的特点

由于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穿经腮腺,故以腮腺为准将之分为三段。

1 腮腺前段是以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长约1-1.5cm在乳突前缘中点,主干距皮肤表面约2-3cm,此处可显露面神经干。

2 腮腺内段在腮腺内面神经通常分为上、下二干,上干较粗,下干略细。由两干发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织成网。 此段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腮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瘫。

3 腮腺后段由腮腺内的面神经网发出的9-12个分支,分成额、额、颊、下颌缘和颈等5组从腮腺浅部的前缘、上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8 小脑幕切迹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小脑幕切迹由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1a0771c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