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2022-04-11 12:37: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活着》,欢迎阅读!
活着
以《活着》为例,分析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和叙事特征。

冷静的刀子

在当代的先锋派小说作家中,对苦难的描写和剖析最为执着的,就是余华。在其作品《活着》中,就有极其强烈的体现。这部作品不再仅仅是从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对苦难形而上的探索,去追寻其中的终极意义;而是像刀子一样割进最真实的生活,对人的生存苦难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现实关注。然而,在这种现实的关注中,余华给予了极其冷静的视线,甚至流露出不同以往的温情关怀,但他仍然缓慢地将苦难中的人凌迟给读者看。

一、建构苦难

主人公福贵所遭受之苦难的构成,无疑是多重的。 首先,富贵一生的苦难由他亲自开启。

福贵殷实的家境塑造了他自小顽劣的性格,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他养成了吃喝嫖赌的生活习惯。在文中,无论是父亲的布鞋还是家珍的菜都无法使福贵放弃他的恶习。因此福贵输光了家产,导致了全家的败落,这实际上也间接导致了父亲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苦难的源头。 其次,作品中主要的苦难还来自于不可抗拒的社会现实的重压。

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被拉壮丁,福贵在军队中遭受到饥饿、寒冷、疲惫等等一系列肉体上的折磨,更通过对战友“老全”的死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由于社会的官僚风气作祟,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死。家珍的重病因为没有足够钱财医治最终身亡;苦根的死亡也被笼罩在饥荒的阴影之下。可以说,问中的文中这些苦难都是建国初期的百姓们所共同体验过的,来自社会现实的不可逃避不可抗拒的重压。

《活着》中最主要的苦难,是来自于贯穿主角福贵一生的死亡。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亲人的七次死亡,两次朋友的死亡,一次债主的死亡。自己却硬生生地活了下来。从最先的高龄父亲死在粪缸边,到最后苦根撑死在一锅豆子旁,福贵最终孤身一人,到老年都无福无贵。

二、消解苦难

家破人亡带来的苦难似乎给了福贵更多的理由去选择死亡,但他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老牛,继续活了下去。似乎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力量指引他选择了活着。这样的力量,消解了苦难。

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家庭中所维系的温情。败完家产之后,父亲对福贵虽然气不过,却没有逃避,选择面对了苦难,忍受了苦难。作为妻子的家珍也一直不离不弃,虽然也曾离开过,但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与福贵一同面对苦难。可以说家珍的体谅和忍耐也是富贵面对现实苦难最坚强的支柱。正因为亲人之间的温情教会了他忍耐。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龙二的死。在福贵的意识之中,龙二是代替了自己去死。可以说,龙二的死亡让福贵看到了在背后操纵一切的命运是多么无常,也让福贵知道了生命的脆弱。

文中福贵所遭受的苦难绝大多数是不可抗拒的,作者在这里揭示了生命受难的本质,但又凭借福贵依凭生命的韧性去忍受亲人死亡带来的无尽苦难,用忍耐去消解苦难。看到绝望却不绝望,看到死亡却不死亡。苦难相对于人生命的这种韧性,就显得渺小很多。

余华独特的叙事艺术使小说中苦难的建构显得十分真实而饱满。 一、冷静如刀的平淡描写

这部作品的语言十分简单平淡。即使福贵在口述自己一生的苦难的时候,那么惨烈的苦难却在他的讲述中显得波澜不惊,冷静平淡。

这样的笔法似乎是消解了苦难带来的震撼力,然而就是这样的隐退情感,用冷静克制的方式展现这些


苦难,才使情感描写达到一种返归本质的逼真性,更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用这样轻的方式,却达到了比重更重的效果。

这样的处理同时也非常符合福贵的角色身份,显示着福贵经历巨大苦难之后看透生死命运的坦然。 余华将这样的苦难凌迟给读者看,并非是要表达苦难的难以承受,无常命运的不可抗拒。而是面对苦难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人的生命的韧性。 二、死亡的重复叙事

福贵亲人的七次死亡构成了他的苦难一生。作者重复的手法在小说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小说中对死亡的重复叙述,一方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将福贵推向孤身一人的结局。余华这样运用简单的死亡叙述,在重复的过程中,使内容变化、重叠,丰富了文本中死亡的内涵,强调了活着的主题。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余华在叙述七次死亡的密度是疏密不一的。最先死去的是最老的父亲,其次是孩子,最后是苦根,文本前部分的死亡密度并不集中,但到文本的后部分,死亡集中的出现。作者通过对重复叙事的时间控制,更加强有力的表现出在不断经历死亡之后的福贵的韧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07e424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