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直译第五章

2022-08-15 14:01: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直译第五章》,欢迎阅读!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直译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天地不生仁爱之心, 以万物为刍狗;(将万物当成草狗一般; 圣人不仁,(圣人不生仁爱之心, 以百姓为刍狗。(将百姓当成草狗一般。

天地之间,(天与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 虚而不屈,(虽然里面空虚,作用却没有穷尽, 动而愈出。(越是推动它,就越有风从中涌出。

多言数穷,(再多的言说,也有数穷的时候, 不如守中。(还不如把守中道。

刍狗,古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以后随便丢弃。本句中指毫无价值的东西。

这一句还有一种讲法:如果天地没有仁爱,就会将万物当成草狗;如果圣人没有仁爱,就会将百姓当成草狗。

天地和圣人到底有没有仁爱之心,这个里头有大文章。

首先,我们站在凡夫的角度来分析。假设天地没有仁爱之心,不生万物,生命将怎样存活?或者尽生有害物质,众生又将怎么度日?再或者乱生乱造,天下是不是全乱套了?天地不洒阳光、不降甘露、不长谷物、不生能源,生命类将无法生存。这就说明,正是有了天地的高度仁爱,才创造了人以及其它众生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理,圣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们又是如何成圣的,又怎么能称为圣人?如果圣人不仁爱,为什么要去利益大众,教化群生?圣人常常救人救物,不弃人物的心是什么心?圣人已经没有了业累,为什么还要终日不离辎重?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人的不是仁爱之心,又是什么心?圣人不积蓄,专以为人、与人的心,难倒不正是仁爱之心的完美体现吗?

《道德经》有含意的深浅,有角度的变化,还要契合各种人的心性根基,来提出对立,化解矛盾。因此,学习者要善于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才能弄清老子的真实用意,才能增长智慧。第三十八章中,“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意思是上等的仁爱还是有所作为的,只是做了不在心上留下作为的痕迹。一个普通的凡夫,去修仁爱之心,就不可能转凡成圣。

这就说明,天地和圣人本来都是仁爱的。如果想拥有天地一般的广阔心量,就必须力求仁爱之行。要想达到圣人的精神品质,就一定要学会普利大众,奉献自己


的身心于天下。

然后,我们再从道的究竟角度来分析。天地之所以不仁,首先是因为天地自身本来不实。天地之情,实则出于大道之情。因为天地本身没有情感,所以视万物为草狗。而且,正是因为天地无情,所以才不会著于万物之象。

本来,万物也仅仅只是虚妄不实的假相,如草扎的狗一般没有任何价值,不足以取,不当为贵。

前面已经说过,天地在经中的玄义是指心。当心处于定境时,心不生则万物本来不生;当心处于妄境时,因为心动万物才幻化为有。透过不生的心来看万物,不正像草狗一样吗?

圣人真正的心境也是不会著于百姓之相的,因为圣人清楚的知道百姓相也只不过是由自己的一念妄心所变现。取之则迷,离之则觉。所以,圣人觉心明了,百姓相也不能令其珍视。若著于百性之相,则又落于凡情之中。

那么,圣人为什么又要行仁爱之行呢?因为仁爱之行属善,不但可以除障,还可以静心,也可以转变心性,悟入圣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静。合于本性,就是合于道性。仁爱之心,正是圣人慈善本性的显现。

站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离万物相,离百姓相,方显清净道性。修道,在凡夫还离不开有相时,首先需要提起来,才能做到最终的圆满放下。先行仁爱,致于心静,再除妄情。只有几经反复,才能使心归于平静。重要的是人们必需懂得,物质现象除了用来离相,其它不但会令人纵深入迷,而且毫无意义可言。

本章总结

站在天地的角度来看,万物就像风箱中的风,站在圣人的角度来看,百姓也像风箱中的风。虽有实无,虽无似有的东西,不正像草狗一样没有任何价值吗? 虽说没有价值,它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还可以拿来玩转人心。只要肯动,喜欢执著,长期深陷在事相里面,就能显现出貌似实有的奇特效果。

越是吸引人的东西,越能牵动人心。越牵动人心的东西,就越是喜欢抓住不放。越抓住不放,反过来又越影响人心。这就是从无到有的循环规律,也是万物动而愈出的运行特点。

一切动态的原始动力,最初都只是一种思想。由思想演变成行为,由行为转化成事相。再多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运动基数的。就像风箱中的风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始终还是要停止。

所以,有生有灭的事物里面看似有乐趣,殊不知欢乐中夹杂着痛苦,有趣里搀和着无聊。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人们都是到了最终察觉到它的灭相时,才会对它深有感触。不管做了多少,从已经消失的结果去看,与未做都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存在区别的话,那就是曾经尝试过某些滋味,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那些滋味和感觉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拿出来看看。既然拿不出来,就说明它纯属虚构,由心所建。迷人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在享受和苦受中交替沉浮,寻找那种昙花一现的感受同时,接受无尽的愁苦。

说穿了,一切现象都只不过是妄心在动,能回味的除了幻有的意识就是言说。管言说可能妙趣横生,也令人心潮澎湃,但终究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滔滔不绝的话语也终将化为过耳清风。既然如此,还不如守住这一念心不动。保持心中平和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好。 本章虽然用比喻的方式在对道进行介绍,但还是在无意中透露了道是需要安守的这一秘密要诀。于事守住中立态度,于心把守一念清静。而且唯有坚守,才有可


能还原道貌,让天地万物与人的本性相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02a7a5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d.html

相关推荐